汉正街的赊销商人

北京白癜风治疗价格 http://m.39.net/pf/bdfyy/

千里河烟直,青槐夹岸长。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回看故宫柳,憔悴不成行。

——王建《汴路即事》

汉水之阳,江货海商

江阔港深好停舟

明成化初年,汉水溃口,江流改道。

原属汉阳的一隅地界,就此区隔而出;因周遭江阔港深,颇宜舟舸停泊,遂吸引四方人口陆续迁来。

时日既久,汉水北岸渐成一河街;嘉靖年间,河街之外再添汉正街,汉正街又衍大夹街、长堤街。

隆庆六年,汉阳府于汉阳崇信坊设汉口巡查司,汉口遂有建制;万历元年,朝廷钦定汉口镇为湖广漕粮交兑口岸——自此巷陌相交,街衢纵错,人烟日盛,集贸日繁。

万历二十六年,汉阳崇信坊罹遭重大火灾,南岸商民纷纷移居北岸汉口,汉正街一带人口剧增——至此,汉口镇九流咸集,八行齐备。

历经明末板荡,康熙元年,汉口巡检司由汉水南岸崇信坊,迁至汉水北岸,汉口一词遂成汉水北岸地域专称。

乾隆年间,汉口镇已为楚中第一繁华之地,位居四大名镇之首;汉正街,亦即“汉口之正街”,乃汉口街衢之重。

清末开埠后,汉口几经兵燹重创,列强与官僚资本一再挤占中小工商户的生存空间,汉口复建使商业中心持续下移……原本繁华的汉正街不可抵挡地没落下去。

又经百年风雨,家国命运跌宕,汉正一街的际遇,亦是起落不定、如乱世飘萍。

直至年,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于全国率先恢复开放,因其固有九省通衢之利,吞吐四方货物,迅速发展成为“天下第一街”。

但因历史原因,汉正街区内商居混杂、交通拥堵、火灾不断之患,二十年间历经数度大规模改造,仍未解决,终于年,政府作出汉正街市场整体搬迁的决定。

江湖鼓荡生魑魅

卖针织、塑料制品、服装辅料的浙商,卖鞋帽的闽商;卖布匹的豫商,卖箱包的湘商……

帆樯连江到海,铺面儿占道遮天;

闽粤川湘接浙省,四海方言噪噪;

秦腔越剧黄梅戏,八方唱段嘈嘈。

汉正街兴衰几度,数百年间汇集三教九流、货渠百种,自有一套行规里守;

赊销,便是小商品市场内,由来已久的经营模式。

赊销,顾名思义,先货后款;讲究的是诚信经营,互为便利。

但经营模式终究要随客观环境的变迁而更易,各存心思的约定俗成,终究不如白纸黑字的规章制度来得靠实。

汉正街一类不法商人的数量,近年显著增加——

因商铺主们在前期甚少有意识地保存证据、留以后期通过司法途径维权,不法商人们便借此缺口,赊账跑路等行为层出不穷——说到底其实也就是资本浪潮席卷之下,金钱迷眼,竞争酷烈,人心不古。

信实者全,谲赖者危

贾客筹莫展

“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

找到本所姬志文律师的陈宁(化名)说。

他是浙江人,在汉正街做服装批发。

十余年武汉生涯,与最常见的销售批发小老板一样,陈宁面容晒得糙而黑;眼神顾盼间,是风波里求生计的坚毅——

开始时还谨慎斟酌的谈吐,待聊及自家追款经历时,已是实打实真情流露的忿然了。

“……每年追讨账款,真是难得很!”

茶都不喝了,陈宁懑懑细数近来遭遇,

“电话不接,信息不回,人在外省,周转不开……理由可多得很。嘴上好生答应着,钱却怎么都不付!”

“……当然有,年年都有。”他满面晦气地摆手,“最啰唣人那个,前年欠我8万,到现在还有6万没还。催得动肝火,就是不还!有什么办法。”

“……可我只有一个记账本儿,没有其它证据啊!”

狡商终归案

拿到陈宁的“证据”,姬志文律师终于明白,这群不法商人为何如此有恃无恐:

无买卖合同、无发货单、无签收单、无对账单,“证据”仅有一个陈宁自个儿记录的账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mane.com/hmfb/84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