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宝藏五16菩萨见道压伏烦恼和断烦

第五章菩萨见道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句经文,显义讲的是深奥的空八法。空八法就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一不异,是从生灭、常断、来去、一异、垢净、增减的角度讲万物万法的空性。

隐义讲的是大乘五道里的菩萨见道。

第一节压伏烦恼和断烦恼的区别

菩萨见道位开始,要断烦恼、断所知障。

烦恼分为两种,分别烦恼和俱生烦恼。分别烦恼就是这一生想象出来的烦恼。我们这一生,受社会和生活的影响,特别是书报、媒体等等的影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妄念,都会让我们生起烦恼。菩萨见道时要破的烦恼就是分别烦恼。俱生烦恼是无始以来,跟随着我们一起生灭,一起轮回的烦恼,是前世带来的烦恼。

所知障也分为两种,分别所知障和俱生所知障。我们前面讲过的,在五蕴上寻找、安立的“我”,不管是在五蕴整体上安立,还是分别安立,凡是五蕴上安立的“我”,都可以说是分别所知障。俱生所知障就是无始以来跟随我们的无明。见道位要破的就是分别所知障,修道位要破的是俱生烦恼障和俱生所知障。断掉了二障,修大乘佛法的就成佛了,小乘的就成阿罗汉了。

所以说,破除障碍和烦恼一定是在见道或修道阶段。资粮道时断不了烦恼,只能压伏住烦恼;加行道时同样断不了烦恼,但是能把烦恼压伏得很彻底。菩萨无修道时,不用断烦恼和障碍,因为已经断尽了。

下品资粮道能压伏小部分烦恼;中品资粮道能压伏住大部分烦恼;上品资粮道时压伏烦恼的力度更大一些。

菩萨加行道时,虽然没有断掉烦恼,但已能将烦恼全部压伏。所以,加行道的菩萨或声闻罗汉,看起来好象是完全没有烦恼一样,其实不是,是暂时把烦恼完完整整的压伏住了。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去印度的尼连禅河,当时尼连禅河边有五百多位外道,他们禅定的修为很高,得到了四禅八定里的第八定,这种境界并没有断掉烦恼,只是依靠禅定的力量暂时把烦恼压伏住了,感觉好像没烦恼了一样。这些外道看到释迦佛后就想,释迦佛没有烦恼,我们也没有烦恼;释迦佛断掉了烦恼,我们也断掉了烦恼,只是释迦佛的神通大一些而已。他们有这样的误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禅定力完整地压伏了烦恼,使他们觉得自己好像没有烦恼一样。出定时间长了,随着定力的减弱,慢慢还是会生起烦恼的。

有一个外道的禅定者,得到了最高的禅定,在定中待了二三十年。出定后,看到自己的头发很长,拖到了地上,他想,我居然入定了这么久,就生起了一点傲慢心。又继续打坐,几天后,看到自己的头发堆里有个老鼠窝,就很生气。这种情况就是没断掉烦恼,如果断掉了烦恼,一个老鼠窝是不会让他起嗔恨心的。

很多修禅定的人,修到了一定的层次,就觉得自己的烦恼断掉了,不会再有烦恼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第二节菩萨见道

菩萨见道分三种:断断见道、解脱见道、见道后得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主要讲断断见道。

一、见道位断断见道

断断见道也叫无间见道,断断见道时,在禅定中能现量证悟空性。证悟了空性后,还有些模糊,不是清清楚楚的,就是比量证悟空性,只是抽象的明白了空性;现量证悟是完整、彻底地证悟了空性。

断断见道有不同的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分别是苦法智忍、苦类智忍,集法智忍、集类智忍,灭法智忍、灭类智忍,道法智忍、道类智忍。这八个阶段都是一刹那、一刹那就过去了。一刹那的时间是多长呢,经部派认为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中观派认为是一弹指的三百六十分之

一。菩萨在断断见道的第一刹那就现量证悟了空性,我们分别来解释一下这八个阶段。

苦法智忍和苦类智忍时现量证悟了苦谛空性,断掉了苦谛执着的所知障。

集法智忍和集类智忍时现量证悟了集谛空性,断掉了集谛执着的所知障。

灭法智忍和灭类智忍时现量证悟了灭谛空性,断掉了灭谛执着的所知障。

道法智忍和道类智忍时现量证悟了道谛空性,断掉了道谛执着的所知障。

这八个刹那,明明白白地证悟了苦集灭道四谛的空性。在这种禅定中,已经不再有苦集灭道,同时,会断掉全部分别所知障。

真正断烦恼障和所知障就是在见道和修道阶段。见道位要断的就是分别障,从进入见道开始,修行人要断除分别烦恼障和分别所知障,不再是暂时的压伏。

分别烦恼障有一百一十二个。欲界四谛各有十种烦恼:贪、嗔、痴、慢、疑、邪见、坏聚见、边见、戒禁取见、见取见,共有四十种分别烦恼。色界和无色界没有嗔,所以,色界、无色界的四谛各有三十六种分别烦恼障。这样算来,三界共有一百一十二种分别烦恼障。

见道从根本上断掉了坏聚见、疑、戒禁取见。“坏聚见”就是分别我执。“疑”就是怀疑三宝、因果。“戒禁取见”就是以非道为道,不是正道当成正道,不是正法当成正法。这三种烦恼都会障碍修行、障碍解脱。

“断掉烦恼”的意思是说,以后即使引发烦恼的各种因缘具足了,也不会再生起烦恼。就像把烦恼的种子烧掉、打碎,再怎么浇水也不会发芽一样。

中观自续派认为:烦恼的种子就是烦恼的习气,虽然断了烦恼,但烦恼的种子还没断,因为烦恼的习气是所知障。中观应成派认为,烦恼的习气就是烦恼,断了烦恼就断了烦恼的习气。

分别所知障共有一百零八个,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各有三十六个分别所知障。

一得到见道,分别烦恼障和分别所知障一下子就断掉了。现量证悟空性的太阳一升起来,所知障的黑暗一下子就没有了。在断断见道的禅定当中,俱生所知障也没有了,但是还没有断掉它。

增加一个烦恼会有很大的痛苦,断掉一个烦恼会有很大的快乐,断掉两个烦恼的快乐更大,如果断掉了所有的烦恼,能得到无比的快乐。所以说,加行道以下凡夫的快乐全部加起来,也不如一个断了分别烦恼障和分别所知障的见道菩萨的快乐。

见道位断断见道现量证悟了空性,这时的菩萨才可以算三宝里的僧宝,资粮道和加行道菩萨还不能算僧宝,小乘也是见道以上才算三宝里面的僧宝。

有人不清楚什么是僧宝。有一次,我讲四皈依时,有个弟子说:“师父,我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都没问题,让我皈依僧我觉得很难。”我问为什么,他说,现在有很多假冒的僧人。我们现在就明白了,“皈依僧”皈依的不是普通的僧人,是三宝里的僧宝。要修到见道位的僧人才算僧宝,见道以下的,要四位以上的比丘才能代表僧宝,但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僧宝。

往期连载:

第一章《心经》总述

1-讲说的地点和时间/不同版本/心、经的含义

2-内容概述

第二章《心经》正文

3-前行(观自在菩萨)

4-前行(略说六度/无自性的五蕴)

5-前行(心经的功德/舍利子)

第三章人无我和菩萨资粮道

6-前言

7-人无我(凡夫认为的“我”/我执的过患/寻找我执的“我”)

8-人无我(意识不是“我”/中观应成派认为的“我”/空性的总义和名义)

9-菩萨资粮道(菩提心-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10-菩萨资粮道(菩提心-自他交换发菩提心/二十二个菩提心))

11-菩萨资粮道(四念住)

12-菩萨资粮道(四正断/四神足)

13-菩萨资粮道(菩萨资粮道的功德/中观道正见)

第四章法无我和菩萨加行道

14-法无我和菩萨加行道(法无我/菩萨加行道/菩萨加行道修持的法门)

15-法无我和菩萨加行道(菩萨加行道的功德)

第五章菩萨见道

法海宝藏五目录:

以上摘自阿旺嘉措金刚上师《法海宝藏(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mane.com/hmfb/86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