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蛮旦纪行曹先强

龙陵县地处滇西地区,龙陵县阿昌族聚居于县城西南民族文化走廊地带之龙江河谷,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五一期间,田野调查深入滇西龙陵县龙山镇芒麦村蛮旦村民小组。清晨,遇见龙江上的阿昌族打鱼人郎珍英,背箩中装满半筐刚拿到的鲜江魚,活蹦乱跳。问价钱生魚5元一市斤,干魚10元一市斤。阿昌族郎珍英石春城夫妇是江上拿魚高手,常年在龙江渔猎收获。因为江流改变成库区了土著魚减少。我翻看两条魚,一看是罗非鱼,这是当地投鱼苗放养后再有计划捕捉。生魚是当地方言,相当于活魚。干魚是当地方言,晒干后的魚干。龙江,又叫龙川江。《徐霞客游记?卷八》之《滇游日记九》考察龙江源头记载“龙川江发源于群山北峡峨昌蛮七藏甸,经此,东为高黎贡,西为赤土山。下流至缅甸太公城,合大盈江。”缅甸太公城,今作达冈,在缅甸北部,伊洛瓦底江上游东岸,杰沙西南。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崇祯12年(年)滇西考察腾越翻越高黎贡山,渡过怒江与龙川江,驻足龙川江岸边,炳烛记录考察游记,徐霞客明确记载,龙川江发源于峨昌蛮七藏甸北面山峡的群山之中,流经此地,东面是高黎贡山,西边是赤土山。往下流到缅甸的太公城,汇合大盈江。按照“腾越州元腾冲府”条《明史?地理志》载“又东北有龙川江,源出徼外峨昌蛮地之七藏甸,下流合于大盈江,有藤桥在其上。”峨昌蛮即是现代阿昌族。徐霞客距今三百七十五年前考察龙江源流时发现峨昌族群聚居龙江上游,生活在龙江两岸。如今阿昌族沿龙江而下,聚居区已扩散至下游,这里的一些阿昌族人仍保存着依江居住,从事渔猎生产,亲水飘木,渡口筏渡,顺流放排,挖沙建房等社会生活习惯。顺江而下,逐水草而居,从这些大江大河源头和流向分布区域也可大致看得出历史上阿昌人迁移发展的历史。(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一十八云南六》:龍川江,原出峨昌蠻地七藏甸,繞越甸界,經高黎贡山北,下流注南甸,干崖及隴川境合於大盈江。一个人,一个族,一件事,一个乡村,一方天地,若能处在“自然”的状态中,确实美丽又从容。如同行星各行于其道,这就是生命的秩序之美,自然之美,又是本真之美。龙江河谷,青山绿水之间存故乡,有故事,系乡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人文乡愁,万物生长,在大自然中顺其自然就好。故乡,一直都是在发展变化中,我们都有爱族爱乡的情怀,要尽量把故乡的故事记忆下来。龙陵县龙山镇芒麦村蛮旦村落是阿昌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年10月被列为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陵县阿昌族主要聚居区在龙山镇芒麦村蛮旦寨,共有七个村民小组,共有阿昌族户,人口人。国家加大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力度,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龙陵县阿昌族地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与弘扬。但在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中,仍有许多问题困扰和阻碍发展进程。为进一步做好龙陵县阿昌族美丽乡村建设,促进阿昌族文化繁荣发展,龙陵县阿昌族学会特邀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到龙陵县蛮旦阿昌族地区调研考察人文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及学会建设管理相关内容。四月三十日,从昆明飞抵保山,沿滇缅公路西行接受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抵达龙陵县城见到赵家忠,赵家周等阿昌族老同志老领导,第一天即进入了采风访谈。五月一日,离开县城龙山镇,中午到达蛮旦村,石正良会长,赵兴敬秘书长等一行人,陪同调研走村串寨,深入龙江河谷阿昌族聚居区,进村入户考察学习阿昌族传统文化,调研美丽乡村建设。第一次来到这里,一切都是新鲜的。总体感觉很好,乡村道路硬化,村落布局壮观,村容村貌涣然一新。特别是村内基础性设施配套建设,建档立卡户新村建设,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施治,蛮旦村寨总大门,村落周边绿化,民居美化,文化创意上墙,新农村建设面貌初具规模。从蛮旦渡口,乘机动船,穿着桔色救生服,沿江西行,驶往下游,从龙陵县驶至梁河县,腾冲市,芒市四县市分界地界,在三岔河附近四甲界水域折回。龙江,因下游建弄令电站,江水抬高二十余米,江流形成库区,江湖一体,湖光山色,青山绿水倒映在峡谷水面。见两岸开阔地带,未淹没田园,野花开放,田房窝棚孤立田头地角,见西岸有简易公路,驶来摩托车三轮车及农用面包车,三三两两,举家游玩。江两岸森林茂盛动植物众多,同行主人在船弦上给我讲述曾在江边森林打猎夜猎经历。正值五一放假,此段库区移民江岸人烟稀少,却见有人置渔具垂钓江魚,有人搭帐篷休闲度假,有人隔岸观景看热闹。蛮旦渡口,有两户人家管理,有三个竹筏,有一艘机动船。据说,蛮旦大桥没有修建时,渡口是主要县际通道,过江撑筏,人流众多。过年春节假期更是人山人海的,渡口船主,忙得满头大汗。现在坐船渡筏仅限于顺江漂游玩耍,人员不多。唯有渡口对岸一个大型江沙场工地在沙滩上工人操作机械推沙机淘沙机洗沙机,机器轰鸣隆隆作响,一派繁荣昌盛之景象。第一站,翻山越岭,进得打海村民小组。村口一棵大榕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象一把巨型太阳伞,旁边一个村民小组文化广场,文化上墙,璧画鲜艳夺目,引人注目。墙砖砌面上,根据阿昌族传统文化内容,分别画有创世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阿昌族节日标志等文化代表性图案。与村民,退休老师69岁赧其顺老师采访座谈,了解情况,针对母语传承与教育讨论。打海,村名原来叫“打嘿”,系土著母语,含义不详,后来改叫“打嗨”,现在变成“打海”,其字义与原含义已相距甚远。第二站,驱车来到大田坡,村里正在施工一个公共厕所,一个公用污水处理池,村民小组文化广场上沙石钢筋建材堆积如山,阻车不能环村,我们只有下车步行。大田坡,村民小组中央有一池深水,常年有水,绿草如茵。过去栽秧季节会种稻,现在变成传统村落风景区景观水池,池边围栏兼观景台,风水宝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大田坡,曾有一个龙陵县阿昌情酒厂,名声大噪。厂长是阿昌族人赵兴册,曾经把阿昌情酒做得有声有色,名传四方。现在转产江边做沙场,支援国家重点工程与美丽乡村建设。在酒厂会议室荣誉室,看到许多重要荣耀,王者桂冠与嘉奖。沿环村主路,进到退伍军人赵小友家小坐片刻,他参加过对越反击战役,保存有团营连战友聚会相册,军旅图文信息丰富,受到上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mane.com/hmfb/90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