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最后两天你的一票,至关重要

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

今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局之年,第三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活动全新启航、全面升级。粤美乡村,锦绣五邑。在前两届活动中,我市获奖的1个“广东十大美丽乡村”、3条“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5个“广东特色名村”,现在都已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度假的热门目的地,催生出良好的“美丽经济”。

9月16—25日,第三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活动进入网络投票阶段。经过层层选拔,今年江门派出13个参评单位,组成“精兵强将”,与全省其他乡村一较高低,争当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排头兵”。

为进一步展示江门参评单位的内涵和英姿

小编今日编发此推文

“亮相”江门“出征”的9支队伍

(其他4支队伍前期已经发布)

广大市民可积极

为我市参评单位打Call投票

助力五邑乡村C位出道哦~

往期报道:

航空侨村,赤子情深!走进冯如故里——牛江镇昌梅村

侨乡味、异国情!TA被称为“东南亚风情村”!就在江门此地......

功夫侨村、拳传四海!江门这条村成“网红”打卡点!

惊艳!江门这个“美丽侨村”藏不住了!速来一睹芳容……

参选“广东十大美丽乡村”

台山市台城街道桂水村:

以桂为味以水为美

走进台山市台城街道桂水村,微风拂面,绿树繁花,平坦广阔的田野、干净平坦的道路,青山环绕、流水潺潺,淳朴善良的村民忙碌着,孩童欢笑打闹,古朴的建筑群错落有致,让人倍感清新宁静。来自广州的游客伍健明表示,桂水村是他心中美丽乡村的模样。

近年来,桂水村按照“以桂为味、以水为美”的生态休闲旅游定位,立足桂水村资源优势和村情实际,以党建统揽全局,创新农旅融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遍地开花,村民生活收入节节攀升。

党建引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和“红色引擎”。桂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伟强是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是3家服装公司的总经理,也是一名心系家乡的共产党员。在党的号召和村民的呼唤下,他主动回到家乡带领全体村民共建美丽乡村。

余伟强先后发动桂水村海内外华侨捐建文化楼、桂水良甫余公祠,并主动出资举办14届重阳敬老活动,有力推动桂水村发展。一众党员干部、群众在他的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让美丽乡村建设快马加鞭。

升级改造党群服务中心,新建党建小公园、红色文化走廊、振兴农场等农村党建区域,实现党务、政务、服务“三务一体”,桂水村不断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

每逢夏季,桂水村的荷花盛开,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一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风光。桂水村利用地形和紧邻台山市区的优势,年开始陆续打造连片荷花池,举办荷花节,打造“城市后花园”,化被动为主动。除了夏季荷花外,还有秋冬季格桑花、百日草和迎春向日葵、油菜花等,塑造“四季花海”美景。

清新脱俗的荷花不仅扮靓了乡村,还铺就出一条致富大道。“从赏荷花、收莲子,到荷叶、莲蓬深加工,我们形成了‘产、供、销、加工’一条龙,大力发展‘荷花经济’,农家乐采摘园、粤菜师傅餐厅、特色窑鸡送餐服务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余伟强说。

与此同时,桂水村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内涵,以服务为重点,把村容村貌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与村民自治与德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雨污分流、垃圾不落地等做法,为群众打造了设施完善、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深入民心,美丽蜕变还成了艺术家创作的好题材。“家乡桂水美如画,百亩荷田尽开花。四方游客齐声夸,如今农村富裕啦!”看到桂水村的变化后,台山广东音乐团团长朱英俊和副团长李道强联合创作了一首《我的家乡荷花靓》,并在市级百姓宣讲大赛总决赛中荣获曲艺类二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桂水村发挥自身田园和文化的双重优势,由政府出资源、搭好戏台,沿桂水河流域,向合新、白水横纵延伸发展,引进总投资1.5亿元的“桂水湾”乡村文旅项目。

“该项目将分步实施,活化和修复旧书屋、文化楼,打造精品民宿,建设侨乡食品体验基地兼亲子教育基地、拇指谷生态度假村,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资乡村,发展农村文化休闲产业,打造具有鲜明侨乡特色的乡村旅游胜地。”余伟强说。

参选“广东美丽乡村

风貌提升示范带”

新会区崖门镇

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

创出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崖门样本”

年以来,新会区崖门镇全力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在“葵乡美丽廊道”深化整治的基础上,环省道—洞三线长约18公里,涵盖坑口、水背、田南、洞北、洞南、南合、横水、京梅、京背、龙旺、黄冲、明苹、崖西社区等13个村(社区),打造15公里崖门镇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并以点带面,深挖各村特色,全镇乡村风貌显著提升。

党建文化特色村坑口村、廉政文化特色村水背村、全国文明村南合村、蔡李佛非遗文化特色村京梅村……村村有特色、业业有成绩。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点缀着崖门全域,是崖门镇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的最大亮点。

近年来,崖门镇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大方面”,建强基层党组织、做大农业产业规模、做好人才选育留、精耕文化产业提质、突出生态保障优先,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度、人才适配度、文化精品度、生态宜居度。

如今,崖门镇以环省道—洞三线为主轴,从绿化带花种选育、公路保洁配套、绿化维护机制、村庄房屋微改造、慢行步道建设等方面精准发力,主干道沿线景观风貌和服务功能持续优化,乡村道路环境实现路畅景美。

崖门镇还以“干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抓手,以奖代补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农村卫生公厕65座、无害化卫生户厕座,完成村庄绿化14万平方米,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未来,崖门镇将继续完善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的建设工作,并结合“三线”整治、“四小园”建设、农房外立面整治和违搭违建建筑整治等工作,把风貌提升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以点带线、以线促面,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创出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崖门样本”。

近年来,崖门镇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崖门镇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的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产业基础实力强劲。当前,世界强企业威立雅在崖门腾飞,华商教育城、华立技师学院顺利推进,华润控股润丰水泥、欧能AGV自动化机械设备等项目正式落户。

特色农业竞相开花。以新会陈皮、咸淡渔业为主导产业,崖门镇正加快培育京梅村火龙果、甜水村甜水萝卜、水背村红茶、横水村富硒农产品等特色资源开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交易物流、农村电子商务等乡村富民产业和农业生产托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耕一眼等乡村新型服务业。

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崖门镇正有序引导村(居)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探索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优势农业,适度推广规模化经营农业。

未来3年,崖门镇将根据发展基础和地缘特色,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宣业、农民富裕富足,通过全力打造示范带名村、加快产教融合步伐、打好大文旅组合拳、持续提升风貌景观带、突出抓好基础设施链和精准完善招商引资线,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由量到质的转变。

参选“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台山市斗山镇

“醉美人文瑰丽斗山”精品线路:

唤醒“乡愁”记忆

斗山镇位于台山市东南部,面积.05平方公里,毗邻港澳,下辖18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是鳗鱼专业镇。年初,全镇户籍人口5.3万人,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8万多人,素有“中国第一侨乡”“内外两个斗山”及“鱼米之乡”之称。

得益于台山市高铜公路,新台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黄茅海跨海通道交汇于境内,斗山镇12分钟可达市区,交通十分便利,医疗、教育、文体设施一应俱全。

目前,斗山镇以“醉美人文瑰丽斗山”为特色,整合红色文化、铁路文化、飘色文化及洋楼文化,串联起横江村、浮石村、秀墩村、墩头村和斗山圩等绝美古村的特色景点,打造出一条唤醒“乡愁”记忆的精品线路,线路长度约30公里,覆盖面积约55平方公里。

立足资源禀赋,斗山镇以水稻种植、鳗鱼养殖为主,以莲藕、火龙果种植为辅,成功打造“一村一品”,推动产业振兴。

如今,走进斗山,一路上,禾海稻浪、海鳗翻腾、荷塘月色、麒麟火龙果,绘就出一幅“春种藕来夏赏荷,秋收稻香冬滋味”、村民喜笑颜开的幸福美卷。

对于斗山的美,台山资深摄影师陈正光曾表示,美在田园,美在洋楼。“插秧后的绿、成熟时的黄、收割后水浸稻田的倒影,均可以衬托洋楼的美。而最佳的拍摄时间是早上和傍晚,斜照过来的光线可以显现出洋楼的立体感。”陈正光说。

斗山镇现有游客服务中心4个,主阵地在斗山驿站,具引导、服务、解说等功能,提供逾个就业岗位,为群众就业提供更大的源头活水。沿线的示范村已编制专项规划,具备完整统一的乡村游览标识系统。此外,该镇还有3家酒店,多间客房,可满足旅游服务的需要。

除了游玩外,斗山的美食也不可错过。斗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稻米细长洁白,口感清香,海鲜、河鲜种类繁多,最有名气的是斗山鳗鱼,品质口感极佳,丰富的物产孕育了各种粤式特色美食。

近年来,斗山镇农家乐兴起,就地取材,“狗仔鹅”、禾草肉、陈皮番茄、黄鳝饭等特色美食闻名遐迩,其中最有名气的要数浮石“狗仔鹅”,这道菜中并无狗肉,只是以南乳、药材等材料以焖狗肉的方法来烹调老鹅肉,鹅肉肉质嫩滑、鲜香浓郁;还有禾草肉,这道体现了农民淳朴和智慧的创意菜式,是用收割晒干的禾草将新鲜腌制的猪肉紧紧裹实后上锅焖焗,烹调后的猪肉充满了稻草的香味,肥而不腻,令人一试难忘。

斗山镇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古侨村、侨圩、浮月洋楼、骑楼文化街、陈宜禧纪念广场、陈宜禧故居、浮石村、北帝庙等历史文化资源,赋予了斗山旅游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斗山镇正以独特的洋楼书室建筑群为土壤,以丰富的华侨文化为根系,以陈宜禧故居、革命抗战遗址、赵氏皇族村、北帝庙等著名景点为枝叶,与周边的温泉度假村、海岛观光、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联动,打造出“历史文俗体验+文化观光+红色文化教育+名人故居”四大主题,是一条集亲子游、研学游、乡村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多元化沉浸式旅游线路。

台山市端芬镇

“民国风情·银信文化”精品线路:

形成“海丝古埠、银信老街”

主题旅游基地

目前,台山市端芬镇正以“民国风情·银信文化侨乡银信文化中心”为方向,大力打造南粤古驿道“民国风情·银信文化”精品线路,线路长约7.5公里,面积约5.8平方公里。投资约万元的“民国风情·银信文化”精品线路一期工程,还获得了“年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

海口埠被称为世界记忆名录银信纪念地、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广府人出洋第一港”。这里曾是台山乃至五邑地区民众出洋的中转站,银信业一度十分发达,承载着一段重要的华侨史。

走在海口埠主街上,两侧骑楼建筑鳞次栉比,整齐排列,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技艺,具有典型的侨乡建筑风格,拥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这里还坐落着台山市银信博物馆,通过展出千余张银信及反映近代华侨在海外奋斗、支援祖国建设的图片,静静地向世人讲述着台山乡亲在海外奋斗的故事。

海口埠如今的面貌,得益于端芬镇“民国风情·银信文化”精品线路一期工程的实施。除银信博物馆外,海口埠还完成了银信纪念广场、古码头等建设。年又投入多万元完成海口埠直街两旁商铺外立面装饰工程改造。

“地方政府包括民间收藏家能把华侨的材料比如银信,整理在一起,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参观了台山银信博物馆后,暨南大学教授张振江感叹道。

在银信纪念广场,20根“银信柱”和片银信瓷片,将台山海外华侨如何将汇款和家书结合到一起、如何送递、如何反哺家乡的历程,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世界华人研究学会主席、厦门大学教授李明欢感慨道:“在不同历史阶段,海外华侨华人都展示出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具有跨时代意义。”

不仅如此,随着一系列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华侨建筑典型代表——梅家大院、侨乡近代乡村规划的“样板”——东宁村等纷纷展现出崭新容貌,端芬镇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我们依据基础实际提炼文化特质,进行统一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紧紧围绕‘银信文化小镇’的定位,以‘一园一道’(大隆洞湿地公园和南粤古驿道)建设为主抓手,全力推进‘民国风情·银信文化侨乡银信文化中心’建设。”端芬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其中,海口埠是“民国风情·银信文化侨乡银信文化中心”起步区和核心区,在汀江侨乡文化走廊逐渐形成先行示范点,凸显侨乡文化中的“银信文化”,与其他地区侨乡特色的人文文化形成区位优势互补。

端芬镇还大力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推动农旅融合产业兴旺发展。如,沿线海阳村依托精品线路的资源,大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端芬现代鳗鱼产业园,年产值达1.4亿元,擦亮“台山鳗鱼”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让旅游与鳗鱼产业园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文化+旅游、体育、文创、游学’等措施,使乡村人气旺起来,民俗文化活起来,同时进一步提升接待和承载能力,丰富游赏线路与方式,形成‘海丝古埠、银信老街’主题旅游基地。”端芬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参选“广东特色产业名村”

台山市都斛镇莘村村(大米):

打造水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mane.com/hmfb/98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