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地文化的精髓,有一部分就藏在居酒屋。
入夜后,结束了一天工作的职人在居酒屋中喝得酣畅淋漓,或借酒消愁,或形单影只,或热闹social,这些场景早已随着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与《深夜食堂》《和歌子酒》《孤独的美食家》等番剧和漫画的走红,而让居酒屋之于日本人生活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日剧《深夜食堂》剧照
与普通食肆和酒吧相比,居酒屋绝不仅是填饱肚子的地方,或单纯的夜生活消遣方式。
它的难以取代之处首先在于,一座座居酒屋为当代日本人提供了难得可以“放飞自我”之处。居酒屋里的熟客都会说:“这里是生活里最能让我松一口气、得到治愈的地方。”常去的居酒屋,酒和菜少有变化,因此更像是一种日常性的存在。
居酒屋满足的不只是饥饿的胃口,还有治愈性的需求。熟客总是独自前来,享受一种“人群中的孤独”,这也是居酒屋的独特美学。
居酒屋也抹平了社会阶级的分别,并暂时卸除了人们身上肩负的种种社会角色。这里没有父亲或丈夫、母亲或妻子、下属或上司,有的只是一个个纯粹的“我”和“你”。
它完美地对应了人类生活的“三个空间”理论,即提供了一个能够实现“无职业、无性别、无身份”的平等主义的“第三空间”,让灵魂得以栖息其中。
不论你是谁,从哪里来,居酒屋里都有你的位置——这让这些小小的饮食场所简直如同有了魔力。
从一壶热酒、一碟小菜中获得的愉悦感,从周遭或不相识、或熟识的人们的交往中得到的慰藉,连同居酒屋许诺给每个来客的归属感,共同交织成一种独特的居酒屋文化,诠释着日本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让这些大大小小的居酒屋成为了在日旅行者必定要打卡的去处。
居酒屋:社会变迁的缩影
historyofIzakaya
居酒屋的诞生可以追溯至江户时代。它们从室町时代与战国时代的“酒屋”演变而来,其背后是逐渐繁荣的庶民经济。
彼时的江户有许多单身赴任的男人,外食文化盛行;加之当时男女比例失调,居酒屋的存在为厨艺不精又喜欢喝酒的单身男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却也导致居酒屋作为“男性喝日本酒的地方”的形象根深蒂固。直到-80年代,居酒屋针对女性的性别偏见才开始松动。
但如果从平等视角来看,今天的居酒屋恰恰是整个日本社会最倡导平等哲学的地方之一。
江户时期,人们的身份阶级严谨,各种社会场合都遵循阶级而设置规则,居酒屋也不例外,座席也要按照身份决定。
明治维新之后,西式酒吧进入日本,长条吧台开始流行。昭和后期,西式高吧台演变成为日式居酒屋的低吧台,形状也变成日本特有的“コ”字形。在居酒屋店主之间普遍流传着“コ字吧台前人人平等”的说法:无论身份、地位、性别、年龄如何,坐在“コ”字吧台前的人们一视同仁,坐席不分高低,喝着同样的酒,吃着同样的下酒菜,若和邻座的人聊天,双方的对话也是平等自由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居酒屋一度曾是底层民众的选择;直到战后时期,食物短缺、经济惨淡的生存现状让富人和白领阶层也开始走进居酒屋,可以说,居酒屋从这时起才真正走进了日本人的视线。
就这样,小小一方居酒屋,也承载和见证着日本社会的变迁。
传统vs现代:居酒屋类型
varietiesofIzakaya
目前,有着超过16万家居酒屋匍匐在日本的街道上。它们饱经历史的风霜,也在彼此间的商业竞争中,不断地发展演变,催生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样态。
这些日本各地的居酒屋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属于全国连锁型,店铺普遍坐落于商业中心,空间偏大,酒菜种类也更加丰富,还吸收了平板电脑点餐等现代化的设备与经营模式。
这类连锁型的居酒屋可以说十分便利且现代化,吸引而来的客人可能抱着商务往来、同事联谊等各色目的,年龄层也变得宽泛。
但传统日式居酒屋那些浓郁的氛围、以及人情冷暖,也在连锁型居酒屋的现代与便利中稀释、瓦解了。
这也诠释了畅游岛国各地、对日本居酒屋研究颇深的太田和彦选择居酒屋的准则:以老店、小店为佳,从不去连锁店。
这番准则对应的,便是居酒屋中的第二类:个人居酒屋。
如果你看过《深夜食堂》,你或许还记得每一集的片头,镜头先是掠过新宿的繁华街头,然后才来到故事的发生地。
在现实里,后者也能找到对应,那就是日本大名鼎鼎的居酒屋街——位于东京新宿区的「思い出横丁」,也就是回忆横丁里。
新宿思い出横丁
许多有着五六十年历史的老店在回忆横丁里保留下来,让这里成为品味传统日式居酒屋的好去处。这些店家多是家庭经营。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有一席之地,每家居酒屋往往都有自己的特色招牌菜。这里的主客关系往往也非同一般。老板早已将常客的喜好烂熟于心,客人不必开口,就会发现自己偏好的料理已经上桌。
人情味与江湖气
peopleinIzakaya
在餐饮业大浪淘沙的京都,这些特点在当地的居酒屋中体现得更为鲜明。
在这座古都,能够抵御时间冲击的老店,料理、价格和信用一定都有保证。而往往只有小店,才能为食客提供慢慢饮酒、享受氛围的环境。
符合这类标准的居酒屋,通常只由一人独立经营,或由父子或夫妇联手经营。在这里,店主和客人之间常有视线交流,也有大把时间聊天。甚至有许多熟客,就是专程来和店主聊天的。
这些居酒屋大多不会指定座位,店主会对进门的客人说“随便坐吧”,但其实暗地里也有乾坤,例如入口处或最深处的座位,因为处于角落之中而被称为“末席”;正中央的座位则被称为“上席”,因为正面对店主,可以随时和店主聊天。
真正的熟客反而不会主动选择“上席”好位置。他们怀揣着“这家店对我来说很重要,为了让它长久地存在下去,就要让第一次来的客人也充分感受到它的魅力”的想法,都会默默坐在角落,而把最好的座位留给新来的人。
熟客们在与新人聊天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除非对方主动搭话或店主介绍,熟客通常不会轻举妄动——自觉维护“自己的居酒屋”的平和氛围,也是一个饮酒者的基本素养。
吃点儿什么吧!
foodinIzakaya
如果初来乍到某家居酒屋,就从生啤开始喝起。“总之先来杯啤酒”,这是日本人在居酒屋的口头禅。尤其在京都夏日的桑拿天,冰凉的啤酒通常作为食前酒来享用。点了啤酒,就可以不慌不忙地思考,仔细研究接下来该吃些什么。
选择菜单上的本日推荐通常不会出错。这些一般是应季的海鲜或蔬菜,新鲜、美味,往往也是店主的拿手菜。
在京都,春天的贝类、竹笋和菜花,夏天的香鱼和海鳗,秋天的秋刀鱼和松茸,冬天的白子、河豚和螃蟹,都应该吃一吃。
在居酒屋里,透过味觉感受春夏秋冬的流转,是京都当地人的爱好。他们会在香鱼和秋刀鱼刚上市、或是螃蟹刚解禁时,第一时间就坐在“コ”字吧台前,静候这座四季分明的古老城市在眼前缓缓展开。
forever
Izakaya
居酒屋是人们可以和陌生人无拘无束地交换想法与感受的地方。在居酒屋里相遇的人们,总是呈现出一种坦诚的真实性,能够顺其自然,无所不言。
在漫长时间中,常在居酒屋出没的人们,就这样建立起一种“不太熟的熟人关系”。生活也因此变得松弛而美好,涌动着大都市里早已不常见的人情味儿,烟火气。
而那些数十年如一日静候食客进门的居酒屋,时光仿佛滞留在这里,任凭屋外的城市日新月异,可在居酒屋中,日子流动的速度仿佛经年不变,人们还是那样生活,生活也还是那般模样。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
《我在京都居酒屋》
库索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今日书签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