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鱼卖出元ldquo

查干湖水域面积超过平方公里,是国家级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这里的冬捕已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体验冬季丰收景象的一大盛景。

01

查干湖是个什么湖

查干湖,原名查干泡、旱河,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大部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西邻乾安县,北接大安市,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是霍林河尾闾的一个堰塞湖。一般最大湖水面平方公里,湖岸线蜿蜒曲折,周长达.5公里。蓄水高程米时。截至年6月,水域面积超过平方公里,是国家级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蓄水6亿多立方米,是吉林省内最大的天然湖泊。

查干湖资源多种多样,得天独厚。特别是渔业资源丰富。自辽金以来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

元代至清初,这一带江流泡沼星罗棋布,银鱼穿梭,水草肥美,雁鸭栖集。沿岸林木蓊郁,田野芳草葳蕤,风景如画。是辽、金、元几代帝王巡幸游乐的渔猎之地。

年8月1日,查干湖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以查干湖冬捕为标志的渔猎文化也成为其文化遗产之一。

02

查干湖的渔业发展

查干湖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著名的渔业生产基地和芦苇生产基地。有鱼类15科68种,年产鲜鱼吨,水花1.5亿尾,鱼苗吨,查干湖盛产的胖头鱼获得了国家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双认证。

该湖自古以来,鱼类繁多,鸭雁群集。年和年是查干湖历史上产鱼的黄金时代,当年冬最多出网达48趟。年鱼产量达吨,芦苇产量高达吨。20世纪50~60年代,区内来水丰富,当时查干湖水面特别大,南至新庙泡,北至通让铁路以北约10余千米,仅查干湖就有湿地面积平方千米,湖内主要栖息的鱼类有红鳍鲌、鲤鱼、鲫鱼、鲶鱼等。

被誉为“世界奇观”的查干湖冬捕规模(每日出6趟冰下大拉网,每网60人,共计人作业)和单网产量(14.9万千克)于年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渔业资源是查干湖渔场最直接、最明显、投入小见效快的经济来源。年之前湖中的鱼类主要靠自然繁殖增值,品种多为鲫鱼、鲤鱼、麻连(翘嘴红鮊)、鲶鱼等。由于是自然鱼类,对其保护的意识差,酷捕的现象十分严重,捕捞的强度远远大于增殖的幅度,造成了鱼类资源衰减甚至无鱼可捕。年开始,养殖方针发生转变,即由历史上多年形成的以自然增殖为主、人工投放为辅,转变为以人工投放为主、自然增殖为辅,强化管理、科学捕捞,使查干湖渔场找到了一条生存之路,富场之路,发展之路。

同年,查干湖渔场开始三年封湖,从银行贷款万元一次性人工投放鱼种65万公斤,开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水面开发工程。~年,每年投放鱼种50万公斤左右。不间断的苗种投放,严格执行法定的休渔期,夹芯岛至北大肚划为常年禁捕区,大水面控制生产,渔业生产集中在冬季,以保证明水期间鱼类有充足的生长时间,捕捞过程中用网目控制,加强管理,减少丢失,防止鱼类外逃等一系列措施,查干湖的渔业资源呈良性循环发展。~年,查干湖年产鲜鱼吨左右。

03

查干湖里的鱼:从非物质

文化遗产到网红鱼

查干湖冬捕,即查干湖冬季冰雪捕鱼,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早在辽金时期,查干湖冬捕就享有盛名,虽然岁月更迭,查干湖冬捕的神奇、神秘与神圣依旧。

冰下走网、人工凿冰、马拉绞盘、一网出鱼数万斤,查干湖冬捕因其独特性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查干湖冬捕也是著名的吉林八景之一。

查干湖中鱼类众多,其中最为盛产的就是胖头鱼,也叫大头鱼,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因为个头比较大,基本每年都能稳坐“头鱼”的交椅。

“马拉绞盘,冰下走网。”这是最原始的冬捕方式,查干湖的冬捕活动中,几乎一网下去就能捞出30——40万斤的鱼,据资料统计,查干湖年产量达吨以上的鲜鱼,同时还能出产吨鱼苗。

就算是鱼类繁殖得再快,这种捕捞方式也会有捞完的一天,为什么查干湖里的鱼反倒越来越多?事实上,之所以湖里的鱼越捞越多,是因为渔场每年都会补充鱼苗。

查干湖有自己的种鱼基地和鱼苗培育场,每年都会投放万尾克左右的鱼苗,单是这些鱼苗的重量就已经达到了万斤左右,这样一来就足以保障鱼群的存量。

为什么查干湖捞上来的鱼个头都很大?

除了每年向查干湖内投放大量鱼苗之外,冬捕活动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那就是渔网的孔径比正常的大很多。

普通渔网的孔径是1寸,而查干湖冬捕的渔网都是6寸的,所以捞上来的鱼都是大个人头,不足10公斤的鱼可以从渔网中轻松逃脱,这么做也是为了保证湖中鱼类的正常生长,毕竟除了人类投放鱼苗外,鱼儿们自己也会进行繁殖。

查干湖冬捕开幕节上,最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mane.com/hmjz/90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