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如雨点,点点皆有情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文|夏海芹
一、导入
师:同学们,本节课,由我为大家上课。我们一起学习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昆明的雨》。先来学习本课字词。
师:请看屏幕,用开火车的方式读。
鲜腴yú菌子jùn缅甸miǎn绿釉yòu辟邪bìxié
密匝匝zā鸡枞zōng
(生依次读。)
师:一个字音读错了,缅甸,是与我国接壤的一个国家。有两个词同学们有点儿陌生,请大家在文中找到词所在的句子,句子会了,词当然也会了。
1.味极鲜腴。
2.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说明鸡枞随处可见。
师:昆明的雨跟我们本地的雨不一样,它是这样下的。
我不记得它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它的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生配着雨声读,雨声潺潺,书声朗朗。)
(明确昆明雨的特点:雨季长,时断时续,人很舒服。)
师:纵观全文,作者在开头和结尾反复写道:我想念昆明的雨。阅读提示中写到,“本文并未用大量的笔墨直接写雨,而是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请同学们用下面句式说话。
环节一、知雨?宏观看篇
话题:我不仅想念昆明的雨,还想念雨中(物)。
方法: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出相关内容,用上面句式说话。
生:我不仅想念昆明的雨,还想念雨中的菌子。
师:请给“菌子”加上一个修饰语。
生:我不仅想念昆明的雨,还想念雨中形态各异的菌子。
生:我不仅想念昆明的雨,还想念雨中像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的杨梅。
生:我不仅想念昆明的雨,还想念雨中带着雨珠的很香的缅桂花。
生:我不仅想念昆明的雨,还想念雨中倒挂着的、开着花的、肥大的仙人掌。
师:继续话题,作者不仅想念昆明的雨,雨中的物,还想念雨中的哪些人?
话题:我不仅想念昆明的雨,也想念雨中(人)。
生:我不仅想念昆明的雨,也想念雨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儿。
生:我不仅想念昆明的雨,也想念雨中送缅桂花的房东母女。
生:我不仅想念昆明的雨,也想念雨中跟我一起边赏景边小酌的德西。
师:同学们,还不止这些,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作者仅仅是怀念雨中物和雨中人吗?再用句式说话。
话题:我不仅想念昆明的雨,更想念雨中(情)。
生:我不仅想念昆明的雨,更想念雨中悠闲的情。
生:我不仅想念昆明的雨,更想念雨中淳朴的情。
生:我不仅想念昆明的雨,更想念雨中富有地方风俗的情。
师:对,更令作者怀念的是深深的情味。我们把这部分内容综合在一起,老师读蓝色字,同学们读黑色字,来感受一下雨中丰厚的内涵。
知雨
我不仅想念昆明的雨,还想念雨中——
浓绿的仙人掌,
鲜美的牛肝菌,
黑红的火炭梅,
带着露珠的缅桂花,
被雨打湿的木香树
……
我不仅想念昆明的雨,也想念雨中——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儿,
送缅桂花的房客,
在酒店小酌的友人
……
我不仅想念昆明的雨,更想念雨中——
新奇的风俗
淳朴的人情
平淡的生活
过往的时光……
师:刚才我们从宏观上认识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就来重点研读一个段落,探察段落开展的奥秘。
环节二、喜雨?中观看段
师:我们之前很少把赏析视角投向一个段落的,其实段落中有极美的讲究。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阅读提示和旁批是自读课文学习的两大抓手,本文有长长的阅读提示却没有一处旁批。旁批一般有三种存在形式,今天我们就聚焦第七段,试着给这一段写旁批。
“旁批式”读书法:
1.点评式。
2.质疑式。
3.赏析式。
师:大家的旁批请围绕“这个段落有奥秘”展开,可以从段落结构、段落铺展的方法、写作方法等多方面批注。
话题:这个段落有奥秘。
方法:从段落结构、段落铺展、写作方法等方面批注。
(生读书、批注、交流)
生:我的旁批是欲扬先抑,运用的是点评式旁批。因为这一段一共有五句话组成,前四句中除去第一句是中心句外,其余三句都是说都在表明干巴菌颜色、形状难看的,只有最后一句写干巴菌美味可口,所以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生:我发现这一段是总分结构。第一句总写菌子多,之后分写牛肝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这几个是并列关系。
师:对,这一段采用的是横式并列展开的形式。
生:我的旁批是比喻,既写出了颜色,也写出了形状,富有画面感。第三句,“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这个句子把干巴菌比作半干的牛粪和踩破的马蜂窝,从视觉、触觉上写出干巴菌的丑陋。
师:此句是典型的抑一笔,让读者感到干巴菌的可厌。
生:我感觉作者在写的时候就像跟读者对话,我的旁批是语言亲切生动。这一段用第二人称“你”,显得很亲切。“乍一看”“下点功夫”“这东西也能吃”还有“这东西这么好吃”,这几句就像在聊天对话一样。
师:同学们所写的旁批都很有借鉴意义。学会这个方法,可以多角度地开展文本阅读,读书更有成效。我们总结一下这一段的写作奥秘。
喜雨
这个段落有奥秘,横式并列巧展开。
三抑一扬有起伏,平常美食藏欢喜。
师:“阅读提示”第三段对汪曾祺先生的语言特点做了概括,同学们一起来读。
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
师:汪曾祺先生的语言以“平淡有味”著称,贾平凹曾说“汪是一文狐,修炼老成精”,下面我们聚焦本课的标点,从微观角度感受其语言特色。
环节三、品雨?微观看标点
1.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2.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师:(随机请一位学生)你能说出屏幕上的两句话,哪一句是原文吗?两句的区别在哪里?
生:第一句是原文,原文是逗号,第二句用的是顿号。
师:作者为什么要舍顿号而用逗号呢?
生:顿号停顿时间短,逗号停顿时间长。
生:顿号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逗号前后词语不是并列关系。
师:说得不错!我们把这一句变换一下形式,大家感受会更深一些。
牛肝菌色如牛肝,
滑,
嫩,
鲜,
香,
很好吃。
(请几位同学依次读,感受逗号的作用。)
生:逗号读起来更慢,更有味道,好像牛肝菌真的在嘴里吃了一遍,特别好吃!
师:还不止于此,“滑”是刚入口接触到舌头,“嫩”是牙齿轻咬的感觉,“鲜”是咀嚼之后的感受,“香”是吞咽之后的回味。牛肝菌入口吃的时候,这一串的感受虽然很快,作者却有意写得慢,好像慢镜头一样缓缓回放,味道就翻倍了。
1.这东西也能吃?!
2.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再来看这两处标点,标点一样,感情一样吗?大家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读)完全不一样,第一句主要是疑问,写出作者看到丑陋的干巴菌而心生疑惑。第二句着重赞叹,是作者品尝后的感叹。
生:(读:咦?这东西也能吃?!)我也觉得第一句着重表示疑问。
师:大家看,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加上语气词“咦”,效果立马就出来了!
生:那我认为第二句也可以加上语气词“啊”!
(生读:啊!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同学们创造性的朗读让这两个句子标点符号的差异瞬间明朗了,正如大家说言,第一句重在疑问,叹号加中疑问的语气,要读出质疑、不屑、轻视的语气。第二句重在赞叹,前面的问号有一种不敢相信的惊喜在里面,大家一起读一读试试。
(生,加上语气词齐读。)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师:我们最后来看这一片段,短短几行文字就有十个句号之多,这么多句号绝非偶然,一定是作者有意为之,同学们,你从这些句号中读出了什么?
生:这么多句号,我读出一种缓慢悠闲的感觉。
师:作者写他与友人雨中在小酒店小酌,用欢快的顿号不行吗?用稍微停顿一点的逗号不行吗?为什么要用句号呢?
生:句号停顿时间长,给读者更多思绪的时间,让读者能够想象文中所写的画面。
师:对,句号回味的余地更悠长。大家来看一点助读资料,看能不能有新的认识。
汪曾祺曾说:“我在昆明待了七年(注:-)。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说,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
生:汪曾祺在昆明的时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以心情是郁闷、惆怅的,这里用句号停顿时间长,就能把惆怅的情绪表达出来。
生:书中最后也写到了时间年5月19日,作者是回忆四十年前在昆明的见闻感受,时间跨越四十年,句号在这里表示回忆的绵长。
师:这是一个全新的发现!
生:回忆性散文中有两个我,一个是四十年前在小酒馆小酌的我,一个是四十年后回忆小酌的我,如果说当时的心情有些许惆怅的话,那么隔着四十年的时空再来写,那份惆怅就加重了几分。
师:战争的背景,欲说还休的惆怅,无法言说的情愫,时空的变化,都蕴藏在这点点句号中,通过久久的停顿,让一切在读者心中有了悠长的回响。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汪曾祺先生的语言就像昆明的雨一样,顿号像淅淅沥沥,逗号嘀嘀嗒嗒,句号像暂停的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昆明的雨》!
我不记得它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它的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生配着雨声读,雨声潺潺,书声朗朗,课堂结束。)
作者介绍:夏海芹,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中小学高级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新乡市名师,新乡市骨干教师,新乡市教科研专家,新乡市作协理事,获嘉县作协副主席,出版专著《人生欢喜处》,经营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