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

北京酒渣鼻医院医师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10117/8598818.html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马书敖王嘉澜

基于高考真题的作业设计——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历史学科作业建设方案:将-年的高考真题按课、单元、阶段为单位,依据知识顺序进行整合,把高考真题当做一定程度的史料,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景,巩固“必备知识”,培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体现家国情怀,落实“学科素养”,服务“立德树人”。

一、选择题

1.(·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江苏高考·7)《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山东高考·18)“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4.(·江苏高考·9)下表是~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69.49

6.26

24.25

62.99

11.20

25.81

55.71

14.04

30.25

50.89

16.14

32.97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5.(·天津高考·5)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此举意在()

A.以史为鉴呼吁和平B.借助时事鼓动变革

C.抵制战争避免惨剧D.激励民众共御外侮

6.(·海南高考·14)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7.(·重庆高考卷·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8.(·四川高考·5)图1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9.(·上海高考·14)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   )

A.五口通商B.租界设立C.瓜分狂潮D.门户开放

10.(·北京高考·16)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二、非选择题

1.(·江苏高考·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4分)

2.(·上海高考·40)梁启超论李鸿章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问题:(2)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8分)

3.(·天津高考·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6分)

一、选择题答案

1、C

2、在年甲午战争中,倭人(日本军队)在旅顺制造了大屠杀,在威海卫围攻北洋舰队,因此与此报道有关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择C项;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没有提出“割地之请”,排除D项。C

3、依据材料中“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信息说明甲午战后,《南京条约》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均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签定,故B、C项错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很多人思想观念转变,积极向西方学习,故D项正确。D

4、依据表格中“~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日本和其他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此时的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强国,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故D项错误。A

5、据材料“年末”“国难日亟”可知,此事的背景是日本侵华发动九一八事变,再据“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可知,其意在呼吁民众共同抗日,不要让甲午海战惨剧重现,故选D项;甲午海战中中国海军的顽强抵抗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据材料“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可知,《良友》此举意在渲染这种民族精神,号召民众积极抵抗,而非呼吁和平,排除A项;据所学抗日战争的知识可知,抗战期间中国并未出现变革的思潮,《良友》此举并非鼓动变革,且甲午海战发生于年,已不属于时事,排除B项;据所学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可知,“甲午惨剧”出现的原因之一在于清政府的消极抵抗,因此《良友》此举意在呼吁国人只有积极抵抗才能避免惨剧,而非抵制战争,排除C项。:D

6、依据所学此时列强已经开始瓜分中国,故A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义和团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体现,该政策主要是扩大美国在华的特权,故C项正确;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不是推进而是制约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C

7、此题难度不大,识记层次。关键信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题干核心内容对应《辛丑条约》中的“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内容。D

8、第一鸦片战争战败后,中英签署了《南京条约》,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英国,故A项错误;中国西南门户被迫开放是中法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法国,故B项错误;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日本,故C项错误;结合图片有美、英、日、法的国旗,明显显示的侵略国家包括英、法、美、日等国,可知这次“战事”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D

9、五口通商是中英《南京条约》中的重要条款之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与德国、俄国无关,故A项错误;租界最早设立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之后列强根据各种不平等条约相继在中国各大城市设立,不会导致列强之间对中国的争夺,故B项错误;19世纪末列强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的狂潮,故C项正确;年,美国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要求得到列强的响应,从而使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告一段落,故D项错误。C

10、根据材料中兔子的感叹及“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等信息可知是警惕当时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对列强侵略的一种疑问,不是颂扬,故B项错误;列强对弱国持侵略态度,不可能担当保护弱国的责任,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是中国与列强的关系,不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A

二、非选择题

1、(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据材料一“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无何北台陷……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得出海陆交织(局处海嵎);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中“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北洋舰队避战不出,据材料一中“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军士露刃挟汝昌”得出将士贪生怕死,据材料一中“诸洋员请姑许乞降”得出洋员鼓动投降,据材料一中“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得出主帅指挥不力。(2)据材料二中“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得出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据材料二“中国复乖于应付”、“中国乃不国矣”得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据材料二“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得出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结合所学概括回答。(3)围绕“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结合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2分)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4分)(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分)(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4分)

2、(2)结合材料“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和“……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从多方面概括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2)史实:

水平1:能注意到材料中梁启超对李鸿章各方面事迹的评价(6-3分)。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在外变方面,李鸿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

水平2:只注意到材料中梁启超对李鸿章某一方面事迹的评价(2-1分)

组织:水平1:能根据材料进行概述(2分)水平2:仅能复述或摘抄材料的文字(0分)

3、(2)第一小问地位,由材料二中“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处于屈辱的服从地位;第二小问原因,主要从这个时期的世界背景来看,即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其影响的角度来考虑。

(2)地位:屈辱的服从地位。(2分)原因: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木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mane.com/hmtz/84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