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动图l内容丰富准备好瓜子
有丝分裂原理:这张图显示的就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整齐排列的染色体被微管组成的纺锤丝拉开,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当中。图中的细胞为猪肾上皮细胞(LLC-PK1Line),用荧光蛋白分别标记了微管蛋白(绿色)和染色体中的组蛋白(红色)。花絮:作为细胞骨架的一部分,微管除了拉开染色体以外还参与着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在哈佛大学制作的动画“TheInnerLifeoftheCell”中就演示了驱动蛋白在微管上“行走”运输囊泡的过程。白眼原理:图中展示的是鸟类的瞬膜(nictitatingmembrane)。瞬膜是上下眼睑之外的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的“第三眼睑”,它可以在保护眼球的同时保持视力。完整的瞬膜在一些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鸟类、鲨鱼和哺乳动物当中都有发现。花絮:人类其实也长有瞬膜,只不过它只剩下了内侧眼角处的一小片,也不再承担保护眼睛的功能。细菌追击战原理:这是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追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当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它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细菌入侵时会引发趋化因子的产生,而这些粒细胞可以“感知”趋化因子并在它们的引导下迁移到感染处吞噬细菌。花絮:反过来,金葡菌也有对付白细胞的武器——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这种毒素可以杀伤白细胞,抑制吞噬作用。卷曲触手原理:这是对一株好望角毛毡苔(南非茅膏菜,Droseracapensis)的延时摄影。像其他茅膏菜一样,它的叶片上伸出很多色彩鲜艳的“触手”,会分泌粘液捕捉昆虫。当昆虫落网时,叶片会逐渐卷起帮助消化。需要注意的是,实际叶片卷起的速度要慢得多,全过程需要数小时时间。花絮: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茉莉酸类植物激素(Jasmonates)在茅膏菜的叶片卷曲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透明飘带原理:图中展示的是一种特殊形态的鳗鱼幼体——狭首型幼体。许多海鳗和淡水鳗在成长中都会经历这样奇特的阶段。这些狭首型幼体都有侧面扁平的身体,它们的身体很薄、内脏很简单、缺乏红细胞,而且体内含有透明的糖胺聚糖(GAG),这些特性共同造就了它们近乎完全透明的身体。根据澳洲博物馆网站的说法,这种像透明飘带般游动的可能是黑身管鼻鯙(Rhinomuraenaquaesita,属于鳗鲡目)的幼体。花絮:另一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图片也能很好地说明这种幼体有多透明。这是一只康吉鳗幼体,可不是银鱼哦。午餐时间原理:图中展示的是草履虫的进食过程。位于中间部位有水流通过的“管道”是草履虫的口沟,在这里通过摆动纤毛可以将食物随水流送入体内,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在经过消化之后会再度排出体外。花絮:除了帮助进食以外,纤毛也使得草履虫可以快速地在水中移动。它们游泳的速度可达到2毫米/秒。团队攻击原理:这一图片的原视频来自一篇论文。图中的小点是嗜酸性粒细胞(嗯,它是另一种白细胞),它们在针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张动图显示的是嗜酸性粒细胞在趋化作用的驱动下逐渐聚集到一只秀丽隐杆线虫(C.elegans)周围并对它进行攻击的过程。花絮:在网上,很多人都为这张图片冠以“白细胞攻击寄生虫保护主人”的感人标题。虽然人体内的嗜酸性粒细胞确实会攻击寄生虫,不过鉴于这一视频在体外条件下拍摄,而且秀丽隐杆线虫一般不会感染人类,所以它其实应该是“无辜实验生物惨遭白细胞围攻”才对……DNA复制原理:这是DNA复制过程的动画演示。你没看错,DNA复制过程,就是如此的繁复而精致,犹如精密机器的运作。DNA复制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新DNA链的合成方向问题。DNA聚合酶,只能沿着磷酸核糖骨架5’端向3’端的方向来延伸新的DNA链,因此决定了两条DNA新链中,只有一条先导链能够连续的合成,而另一条后随链则只能不连续的合成。因此,生物体演化出一套复杂的分子机器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分子机器由多个蛋白构成。天蓝色的解旋酶负责解开DNA双链,先导链在DNA聚合酶(紫色)的作用下连续合成。而后随链则首先结合引物酶(草绿色)合成RNA引物,随后在复制因子C(RFC,蓝绿色)帮助下结合DNA后随链,将后随链传递给另一侧的DNA聚合酶,进行后随链的合成。后随链之所以绕出一个大大的圈,就是来保证两条新链能够几乎同等速度的合成。花絮:除了DNA复制外,细胞内大部分的生理活动,都是由诸多蛋白构成的大型复合体,以“分子机器”的形式来进行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生化过程的进行效率。向日葵“转头”原理:我们从小就听说,向日葵喜欢追着太阳,不过事实上,让向日葵“向阳”的其实是一种总喜欢躲着阳光的物质。对,它就是经常出现在生物课本上的生长素。阳光的照射会使得生长素向茎的背光侧运输,而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会刺激这一区域细胞的伸长,因此将向日葵的花推向太阳一侧。不过,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向日葵的生长阶段和开花初期。在动图中,我们看到的也是向日葵幼小花盘“摇动找太阳”的延时摄影。而当向日葵花盘完全展开,茎不再伸长时,向日葵也就不再“向日”了。花絮:生长素是最早被发现和确定功能的植物激素。达尔文父子为生长素的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细胞分裂大蚊幼虫精母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花絮:有丝分裂可能是生物学爱好者们最喜欢玩的一个梗了,在网上,你能找到用各种东西演示的奇怪“有丝分裂”,比如草莓:甜甜圈:答题时间:请简述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名称,并画出不同时期内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曲线。酵母出芽原理:吹个大泡泡!这其实就是酵母在繁殖。作为结构最为简单的真菌,同时也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单细胞真核生物,酵母一直以来是人们研究真核细胞生物学过程的重要对象。而它最为典型的繁殖方式,就是出芽生殖。酵母的出芽生殖,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细胞有丝分裂现象,在有丝分裂的后期,酵母细胞进行了细胞质不等的分裂,形成了一大一小两个相连的细胞,小的即是“芽”。芽会连接在母体上一段时间,进行一定的物质交换,待进一步长大后,芽即从母体脱落,形成一个新的独立的细胞。花絮:尽管出芽是酵母最为常见的繁殖方式,但作为真核细胞,酵母同样可以进行有性生殖。“爆炸”细胞原理:这是被放进纯水中的血细胞。水是生命之源,而纯水,则可以成为细胞的“杀手”。细胞表面的细胞膜,是一个精密的半透膜,它允许中性小分子如水的进出,却能阻碍大分子和带电粒子,如蛋白质、金属离子等的自由移动。因此在纯净的水中,细胞外更高浓度的水分子,会大量的涌入细胞,来达到细胞膜两侧水分子浓度的平衡。然而水的涌入,使得细胞逐渐膨胀,失去原有形态成为球状。而当水继续进入细胞时,薄薄的细胞膜承受不住这种膨胀,于是过饱的气球一样,啪的破裂了。细胞们需要稳定的生存环境,在人体内,也有很多机制来维持水、电解质、pH值等因素的稳定状态,这就是生物课本上的“内环境稳态”知识点啦。反过来,在高渗环境中,细胞就要失水了,还记得弥漫着洋葱味的质壁分离实验吗?花絮:渗透压和很多人体现象都有关系。比如说,当肠道里有大量未被吸收的溶质时,渗透压的差异会导致渗透性腹泻(更多阅读:无糖小熊软糖吃多了会放屁腹泻?这是怎么回事?);在炎症反应发生时,血管通透性增加,一些蛋白质进入周围的组织,让组织中的胶体渗透压升高,这样一来,水也跟着涌入,就让组织肿了起来。攀附藤蔓原理:藤蔓植物的卷须,是如何攀附到远离它的竹竿、篱笆上的?植物们自有探索的办法。图中展示的是旋花科植物的藤蔓。藤蔓植物的卷须在碰触到攀缘物之前,会伸展着卷须,随着茎的延伸,自发的进行“转圈”运动,来搜寻周围可能的攀缘物。而当卷须一旦碰触到攀缘物,那么这种接触所引发的信号,会促使生长素被运输至接触面的另一侧,使得卷须迅速卷曲,并最终攀附在攀缘物上。花絮:植物们通过生长素调节实现了攀附这样的“慢运动”,而依靠水分的压力,它们也能动得更加迅速。含羞草叶片的“含羞”,捕蝇草捕虫夹的关闭,都是依靠后者进行的。迅速闭合的捕蝇草。新生命的起点原理:生命在母体中最初的样子是什么样?这里显示的就是人类胚胎最早的发育阶段。精子和卵子的接触和融合,使得受精卵中出现了两个细胞核——雄原核和雌原核,两个原核融合后,快速的激发了受精卵的分裂。最初的两次分裂,使得受精卵形成了四个大小几乎一致的细胞,而第三次分裂,则不等的产生了四大、四小八个细胞——这最早决定了胚胎的方向。随着分裂的继续进行,一颗受精卵分裂为了数百个细胞组成的空心细胞团,即囊胚。而囊胚的进一步发育,则开启了最早的组织分化。花絮:在4细胞时期之前,如果人工将这几个细胞彼此分离,那么每一个细胞还将能发育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也是细胞全能性的一个表现。钠钾泵原理:很显然,这并不是什么正经科学图片……不过,这张用“HotlineBling”MTV制作的魔性改图倒是相当有创意。带电粒子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那维系生命的钾钠离子如何跨膜运动?别急,我们有各种离子通道和离子泵。钠钾泵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离子泵。钠钾泵能够一次将三个钠离子运出细胞外,同时将两个钾离子运入细胞内,从而维持细胞内高钾低钠的状态。当然,这种运输过程并非无偿——ATP就是搬运粒子过程所必须支付的能量。这也是主动运输最为重要的特征。花絮:钠钾泵的存在,维持了细胞膜两侧钠钾离子浓度的差异,而这种浓度差,是细胞感受外界环境变化以及神经细胞传导神经冲动等重要过程能够发生的基础。细胞质的流动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脱水缩合细胞膜流动性细胞间信息交流中学生物精美动图GIF尿的形成胚胎发育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色素的分离肾小球滤过噬菌体侵染细菌有丝分裂中学生物精美动图GIF氨基酸结构通式胞吞红细胞8张动图:揭秘血管被堵全过程1.正常血压时,血流平稳2.血压增高后,冲击血管3.血压越高对血管压力越大,使其变形异常4.高血压长期作用使血管内膜受损,瘢痕样增生5.受损处形成瘢痕样增生,使血管壁增厚6.血管壁损伤后,有形成分堆积在粗糙的受损组织表面7.持续不断地形成增生,使管腔狭窄,血栓形成8.血栓逐渐长大,最终造成血管堵塞要想血管不堵,做好这5点1喝好“两杯水”很重要一听“多喝水”就皱眉头的人,八成没听过这句谚语:纯水是世界上第一重要的药品。早晨4~8点,人血液黏度最高,这种规律性地波动,在老人中表现更突出。在血黏度高峰期前后,喝好“两杯水”很重要。第一杯水:睡前喝ml水,早晨血黏度不仅不上升,反而有所下降。不用喝太多,晚上频繁上厕所,不利于休息;第二杯水:起床前空腹喝ml水,稀释血液。2一定稳住血压高血压患者是血栓发生的高危人群,高血压会造成血管损伤,最终形成血栓。血压控制得越早,能越早地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肾损害,其远期预后越好。3千万不要久坐打麻将打一晚上的,坐飞机、火车行程超过6小时的,经常把腿盘起来的,都是静脉血栓的高发人群。很多人不知道,在医院的病人只要能下地活动的,医生一般都会叫病人多活动,避免久坐出现血栓。医生建议,持续坐姿最多2个小时就应起身活动一下,如果不方便活动也要多饮水以促进血液循环。4及时戒掉烟草长期吸烟的患者一定要对自己“狠”一点,一支小烟会在不经意间摧毁全身各处血流所经之地,后果不堪设想。5学会缓解压力加班、熬夜,压力巨增,会使得动脉应激性地完全堵塞,甚至更严重就一下子完全闭塞,那就会发生心梗了。有很多正值青壮年的朋友因为熬夜、压力、不规律的生活而发生心梗……所以,还是早点睡觉吧!来源:科普中国,健康时报(ID:jksb)。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翻译动作电位的产生静息电位的产生美蜥螈核移植实验钠钾泵在空间设计方面,有一种叫做黏菌(Physarumpolycephalum)的生物在近10年来却倍受青睐。黏菌虽然名字里有个菌字,但它不是细菌也不是真菌,而是一种单细胞变形虫,也就是一种原生生物。它可以从一个点开始向四周伸展,寻找食物。一旦找到了食物来源,那么那些没有找到食物的“触手”就会收缩消失。最后在黏菌的觅食网上,就只留下了那些有食物供给,并且能有效传递营养的线路和节点。黏菌甚至可以在迷宫里找到走出迷宫的最短路径。当然了,一个黏菌细胞最后形成的网络实际上还是一个细胞,只不过比一开始的要大,而且有好几个细胞核而已。年,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科学家AtsushiTero和同事成功地用地燕麦片替代城市,在培养皿里让黏菌绘制了东京铁路系统的线路图。让人惊掉大牙的是,黏菌绘制出的东京铁路系统,和人类百年来勤勤恳恳地通过反复试错修建出来的铁路网几乎一摸一样。下图中,左边是人类造的东京铁路网,右边是黏菌造的。再来看看静态图。下图中,上面是黏菌用短短几天时间和一些燕麦片设计的,下面是人类花了年和大量金钱设计的。下面是黏菌正在“设计”的西班牙的高速公路网。下面是真实的西班牙高速公路网(左)和黏菌的设计(右)的对比:Adamatzky用黏菌设计的非洲铁路网:Adamatzky把燕麦片放在世界24个大城市的位置,然后让黏菌来设计丝绸之路,结果和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有很高的重合度(76%):黏菌3天的成果,和人类用数十年,数百万美金得到的效果几乎没有差别。当然,黏菌不仅可以用来模拟高效的交通系统,还可以用来模拟撞车、洪水等天灾人祸。黏菌可以记住那些低效的线路,防止以后犯错。更厉害的是,在野外,当一季的食物吃完后,黏菌们就会聚集起来,共同繁殖。在没有中心指挥的情况下,它们会自发地分担不同的任务。有些黏菌制造后代——类似真菌的孢子,一些则变成了支撑孢子的结构。至今人类也没有搞清楚它们是怎么做到的。黏菌刷新了我们对智力的定义。黏菌的效率是值得人类计算机学习的。我知道一些同志想问什么。黏菌能吃吗?能吃,尝过的Garnier说,吃起来像苔藓。声明: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仅供师生学习交流,不可用作商业用途。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