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志龙的英国印象城村都能拍出大片的老不列

作者:钱志龙Terry(斜杠老青年)

独立学者/创新学校督学/国际学校校董/公益基金理事/高产作家/职业演讲家/旅行博主/无证记者/全球吃货/流浪狗爹

15年后再回伦敦,有些东西很熟悉,比如这阴雨湿冷的天气,比如三色地铁的入口,比如在哪都抢戏的双层红色巴士,比如风里雨里的电话亭,比如后排乘客面对面坐的肥嘟嘟的出租车;年轻时还没觉得伦敦的地铁这么矮小,心疼那些1米9的大个子,横向里也只能站两个。年的老家伙了,据说有些老线路都没有空调,冬寒夏溽,不知西装上班族如何幸存。实在不扛冻的老年人,赶紧先去买件风雨衣。

到了英国就再也不用自己操心去哪里,看什么,怎么去,吃什么的问题了。我的御用摄影师,两本书封面照的作者Lily两个月前移居到伦敦,勇敢的开始她人生的新篇章,在英国生活13年什么活儿都干过的无敌金牛大暖男Victor是最专业的司机和导游。傍晚时,雨终于停了,可以去逛逛伦敦最美的商业街。一周连续吃西餐对中国人差不多就是极限了,还没走到唐人街闻到炸排骨的味道已经馋到口水倒流。

对付吃撑最好的方法是喝酒,支撑我喝到凌晨三点还不困的方法是聊教育,很惊喜Victor对教育也很有情怀和探索精神。我的肠胃虽然脆弱,但因为有中餐、红酒、白米粥和榨菜也很容易修复。早上竟还能及时醒来,沿着泰晤士河一路看风景,城市设计师贴心的抬高了长椅的高度让游客可以不用伸着脖子就能坐着把威斯敏斯特的壮观尽收眼底。只可惜大本钟正在经历漫长的修葺过程仍薄纱遮面。

TATE是伦敦最好的美术馆之一,有点像纽约的古根海姆,还是免费的,除了梵高展。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之外,也有很多现当代作品,不知是不是凑巧,看到很多跟性有关的作品,即使是这个人蛇搏斗的雕塑远远看去还以为是一个裸男在自拍。好喜欢这个讽刺盛装马步比赛的作品,一直觉得把马训练成华尔兹的舞者有违天性,跟逼大象画画一样残忍。Instagram技术让油画里的人变眼神太惊悚。

看到这组由旧机床改造成的作品,扑面而来的不仅是这些脱胎换骨的废铁,更是那股熟悉的机油味。妈妈下岗之前在一家国营螺丝厂上班,她的工作是把粗细不同的钢钉一根根塞进机床,铣成一箱箱螺丝。妈妈多度的近视,天生要强的她每年被评为生产标兵,全靠几十年如一日的手指记忆。车间里那震耳欲聋的冲床声和妈妈每天重复万千次的动作,是儿子一生努力的楷模和改变她命运的动机。

比美术馆更吸引我的东西不多,生鲜市场是其中之一。BoroughMarket最著名的是它的海鲜,现买现开的生蚝花时间最久,看得所有排队的人口水淋漓;不知道哪里产的海胆是血红色的,也就是仗着新鲜才敢在没有芥末的情况下生吃;奶油海虹酒香浓郁;海鳗鱼冻是一道惊喜;一直以为狮子头里藏一颗溏心蛋的事情是中国大厨才能有的创意,用章鱼烧的铁板烙成的微甜椰浆脆皮挞完美收官。

六月的伦敦像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婆婆,但就算足面子也只能有半天的好脸色。好在雨中的伦敦塔桥湿漉漉的如刚洗完澡的美人用浴巾揉着头发别有一番风情,很多棱角尖锐的新建筑让人感受到这座老城仍充满活力。无论是常春藤还是海报墙在职业摄影师眼里都是最好的背景。在英国最有名的Monmouth咖啡馆打卡,不是因为爱喝咖啡,只是为了致敬他们从世界各地收集各种精品咖啡的敬业精神。

见到阔别多年的大学密友阿飞是英国之行的亮点之一,跟着她优雅的步伐零距离体验了一把奢侈品行业的规则和潜规则。虽然没见过世面的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花50多万买一块重得让人举不起手臂的表戴在手上,但劳力士这家转移到瑞士发展的英国公司用年的时间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打造出一个钟表界的不老神话,也是值得尊敬的匠人精神。见到用现金交易的人是不是可以举报?

Jason虽不是我同班同学,但因为学生会组织的一次去厦漳泉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成为我大学时期最亲密的朋友。从小就喜欢拆东西的他竟然自己把一辆面包车改装成了可以至少睡四个人的极速双层折叠房车。据说还能在车里站着做饭,虽然我觉得这想法有点蠢。他开车来接我去看英国最农村的田野风光,尝最地道的乡村美食-英国国菜炸鱼薯条。朋友还是老的好,太多美好回忆在红酒杯中甜蜜流淌。

当年在北大读力学系的Jason来英国留学,15年前我从夏威夷飞过来找他过寒假,跟他一起在集市里摆摊,用10倍的价钱卖中关村的Gadgets给英国乡下人,挣够了钱就开车一路向北,一直开到苏格兰的阿勒浦。没想到兜兜转转这些年,Jason最后成为一名光荣的华为人,有幸参观华为在英国最大的分公司,多华为人在这里用青春和智慧为中国人争光绝对不是一句口号,9点多还有好多人在加班。

教育节一结束,我的私人司机又准时开着他那辆让保安紧张的酷炫房车来接我。在去牛津的路上,一不小心遭遇让人屏住呼吸的壮丽景色,迟迟不肯谢幕的夕阳从云层后面射出温和而不刺眼的光,宛如天堂里泄下的时光瀑布;青黄相间的农田里长长的麦穗泛着金光;背景里孤零零一只红色热气球算准了时间冉冉升起。毫不犹豫的叫Jason停车,用老年的速度爬上车顶,搞定这组好莱坞大片。

心满意足的开到牛津,见到长大得我已经快认不出来的逗逗。这个精通四种语言能画出让人难以置信的画的12岁女孩用我这辈子听过最甜美的声音向我解释牛津这个词的来历——牛自然是Ox,津是牛可以蹚水而过的浅滩渡口。阿飞带我们去当地的乡村酒吧吃饭,低矮的屋顶泄露这家馆子的历史,房顶上散养的孔雀说明这里的生态和民风有多好,起泡酒和小食在这里叫做BubblesNibbles,羊排鲜嫩。

逗逗在后院养了两只害羞的荷兰猪,可怜草皮要么被啃掉,要么被她俩的尿烧死,爱花之人凑在一起,本打算跟姑婆去看园艺节的,没想到买票的队伍长到望不见尽头,只能在旁边的丘吉尔庄园拍几张打卡照。别看Jason看上去像ForrestGump一样不是很聪明的样子,但他的广泛兴趣和动手能力是让人望尘莫及的。这次没时间坐他开的飞机了,去他学开飞机的学校拍几张照片结束这次完美的欧洲之旅。

-TheEnd-

下面还有彩蛋哦

阅读推荐↓↓↓

签名书换美食计划

知道我是个走遍世界什么都敢试的吃货,经常有些认识或未谋面的朋友要寄些家乡的美食给我尝鲜。之前我总以“无功不受禄”冷漠地拒绝了别人的一番美意,直到最近想要我签名书的人越来越多,馋虫蠕动的人就想出一个主意,不如用我的签名书换你认为我可能不知道但不该错过的特色美食。说不定还能整理出一部民间美食图谱,也是一件满风雅的事。最近交易成功的有张杰从江苏无锡寄来的阳山湖景水蜜桃,诗霖从广东河源万绿湖畔寄来的读古籍酿制的烈性黄酒,鹭婷从云南昆明寄来的冰岛甜普洱乔木生茶。爱你们!

作者介绍

钱志龙博士

独立教育学者、探月学院督学、惠灵顿中国理事、艺美公益基金会理事

钱志龙博士在上海出生,就读于南洋模范中学。高中毕业后保送北京大学,后旅居美国近十年,先后获得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传播学硕士,夏威夷大学文学硕士,东西方中心领导力证书,南加州大学教育学博士。钱博士曾任美国罗耀拉大学实践教授,美国半岛国际学校小学校长,怡海教育集团总裁,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院国际部主任,青苗国际双语学校副总校长,培德书院总校长。

钱博士在过去的三年里公益出版了四本新书《校长日记:我在美国做校长》、《熊掌和鱼:图解中西方教育的异路与同归》、《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和《熊掌和鱼II:国际教育的门里门外》。在众筹网上共募款近百万元,全部利润用来捐助需要帮助的弱势学童。他也是KenRobinson爵士新作《你,你的孩子和学校》的特邀译者。

钱博士在国内外各大教育论坛上做了几百场演讲,他的题为《略带偏见的中西教育比较》的演讲大纲在网上传播0000次。在过去的两年里,他以独立学者的身份拜访了多所学校和教育创新机构,足迹遍布7个国家,为追寻教育的本质和推动教育创新上下求索,无问西东。

《校长日记》透过一个校长的视角,用49个小故事还原了美国硅谷一所私立学校的教育现场,引发你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三年持续热销,豆瓣评分9.0。

《熊掌和鱼1》其实是在网上持续传播了五年,阅读量过1千万次的演讲提纲。多张图片,让你读懂中西方教育的异同。国际学校既可以用这本书做招生,也可以做教师培训。

《熊掌和鱼2》基于作者在中美两国国际学校做校长、总校长、校董及年检官的多年经验,以及在创新教育领域的观察和思考,让你了解那些不容易躲过的坑和教育发展的趋势。

《鲑去来》通过作者9年不寻常的海外生活经历折射出留学这件事的根本意义,家里有孩子准备留学的不得不看。如果读完全书,你没流泪,或没笑出猪叫声。。。那是你的问题。

钱志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mane.com/hmjz/55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