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共同体强产业富渔民人民资讯

「本文来源:中国吉林网」

“呜——”

随着一声低沉浑厚的船鸣划破长空,8月1日上午,国内最先进的虾皮加工船——“浙玉渔冷”飘扬着开渔节的彩旗,与众多渔船一起乘风破浪驶出海港,奔赴渔场作业。沉寂了3个月的浙江省玉环市坎门渔港也再次沸腾起来。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区别于普通的渔船,“浙玉渔冷”船内的生产线囊括了清洗、煮制、烘干、色选、包装等全自动化操作流程,1小时就可将9吨鲜虾烘干,加工成3吨虾皮。投用后可与企业、渔民构成完整的海捕虾全产业链,一年将带来两亿元的收益,辐射带动超过名渔民增收。

而这艘船,以及它所牵动的这条海捕虾产业链,仅仅是玉环坎门渔区打造“渔业共同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面对渔业资源约束趋紧、捕捞综合效益下滑,浙江省玉环市坎门街道积极探索“合作社+企业+渔民”的合作机制,打造“渔业共同体”,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走出了一条合作创新的共富之路。

据了解,年坎门街道以民主渔业专业合作社为核心,设立坎门“三位一体”渔业综合服务中心(简称“综合服务中心”)。该中心除了为广大渔民提供行政审批、渔业保险、金融等一系列服务外,还积极发挥“孵化器”作用,针对传统捕虾、晒虾效益低的情况,探索创新“海捕虾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此后的年,“浙玉渔加”海上加工中心应运而生。“浙玉渔加”由合作社旗下企业——玉环市东海鱼仓现代渔业有限公司打造,是国内首个海捕虾全产业链移动加工中心。船上设有4条全自动水产精加工生产线和可容纳多吨鲜货的超低温冷库,鲜虾从入仓到蒸煮、烘干、筛选、去壳脱肉再到成品装箱,整个过程仅需28分钟。通过配备的6艘过驳子船,“浙玉渔加”海上加工中心与玉环渔区及周边拖虾渔船在作业海区形成生产加工无缝对接,对透鲜的海产品进行即时加工和储运,统一配送至国内市场及出口国际市场,实现了“捕捞+加工+储运+销售”一条龙,带动产业链中拖虾船渔民每年增收20万元以上,直接辐射超过个渔民家庭。

一子落,满盘活。今年7月底,“浙玉渔冷”也正式列装。该船由合作社旗下另一家企业——玉环市九宏渔业有限公司建造,船体总长88.38米、宽16.5米,总吨位吨,是目前国内最大、最先进的虾皮加工船。

高效能的生产加工,也孕育出了高水平的市场预期。“我们的船还没造好的时候,就已经收到了50吨的订单,未来我们不愁销路。”玉环市九宏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庄根庆表示,“浙玉渔冷”的投用,将在“浙玉渔加”加工中心的基础上,带动更多的海捕虾渔民增收。

海上加工中心的顺利运营,让合作社确信“形成产业链,打造共同体”的路子走对了。那么,如何将海捕虾产业链的成功模式扩大到当地整个渔业产业?

坎门渔区经过反复研究发现,合作社下辖的玉环市东海鱼仓现代渔业有限公司、玉环市九宏渔业有限公司、玉环市海上鲜渔业有限公司等多家渔业龙头企业,这些公司涵盖了海上加工、暂养基地、冷链加工、捕捞产销一体化等产业。如果进一步实现大联合,或将激发出他们更强的活力。

“比如玉环市新三联水产有限公司拥有0吨大型冷库,能够有效解决海产品容易腐败变质的问题,减少渔民和企业的损失;玉环市海上鲜渔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鲜活九节虾等虾类暂养,能够实现水产品反季节上市,增加渔民和企业的收益……这些企业间的联合,不仅能够实现双赢,更提高了整个渔业产业的运作效率,惠及广大渔民。”玉环市民主渔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敏强说。

据介绍,合作社利用综合服务中心这一平台,促成公司与公司、公司与渔民间深度合作,环环相扣、互为补充,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捕捞、养殖、加工、物流、销售全产业链。构建起“海上命运共同体”,摆脱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为渔民创造出更多经济效益。

随着“渔业共同体”的打造,坎门渔区水产品的生产效率变高了,产品质量变好了。下一步,如何打响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成为摆在综合服务中心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多种尝试,坎门最终决定,采用以玉环区域地理品牌和企业自有品牌相结合的“双品牌”为基础的营销模式。

在综合服务中心的牵线搭桥下,一方面,合作社通过旅游宣传、农事节庆、展会展销等方式,大力宣传“中国东海渔仓”“中国东海带鱼之乡”“中国东海鳗鱼之乡”和“中国休闲垂钓之都”等区域品牌;另一方面,企业不断做好自有品牌营销工作,加大电商、微商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美誉度。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经注册“淘海”“宏利”“东海渔仓”等多个商标。

与此同时,综合服务中心还为企业“穿针引线”,先后引进浙江宏利水产有限公司、福建海中舟集团,分别投资1.5亿元和1亿元建设新型加工船提升项目和新型钓业产业链项目,以资本加快渔业现代化。目前两个项目进展顺利,预计明年建设完工可增加6亿元产值,渔民增收达到1.5亿元以上。

“这几年,我们围绕‘渔业转型升级’这个重点,通过街道‘三位一体’平台作用,打造渔业全产业链、渔业共同体。目前,渔民增产增收效果非常明显,我们相信不出几年,只要坚持做下去,渔业渔民共同富裕‘坎门样板’一定能够实现。”坎门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坚说道。

曾经在玉环坎门,渔民又被称为“讨海人”。一个“讨”字,折射出海上生活的风险,也映照了祖祖辈辈讨海人看天吃饭、以命相搏的辛酸与无奈。而近年来,随着坎门渔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坎门渔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渔民们也正从“讨生活”走上“共富路”。

黄潇以潘俊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韩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mane.com/hmtz/124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