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白癜风的专家 http://m.39.net/news/a_5941698.html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
东台or泰州,古代官方如何鉴别“海陵”之属。
文
王舒然
有网友时常提问,为什么东台是公认的鱼汤面发祥地,为什么泰州也跟着后面抢鱼汤面,为什么东台安丰的王艮也。。。为什么东台与泰州都叫自己海陵,海陵到底是属于哪里的?其实在中国有一个年轻的学科,名为“历史地理学”。它是一个跨界的混血儿,一半属于历史学,一半属于地理学,于上个世纪,由中国学者侯仁之、史念海、谭其骧三位先生创建。中国历史文化错综繁缛,数千年来,宇宙、人类的周期性活动,对中国产生了多种效应,当我们要深入研究相关历史文化的衍变与发展,则需要借助于“历史地理学”去抽丝剥茧,去伪存真,还原历史真实的面貌。而“历史地理学”的三大体系“历史自然、历史人文、区域历史”,则是现代学者正在系统性完善的巨大工程,为后世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文献依据。
家乡热心网友提供,东台海陵大桥。
“海陵”,西汉始建,中国海盐文化的发源地。故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故而从古至今,皆为名利耳!
言归正传,“海陵”二字,最早出现于西汉辞赋家枚乘的《上书谏吴王》:“转粟西乡,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收录于《汉书·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这是当时劝谏统辖江淮地区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的吴王刘濞。从“海陵之仓”这四个字判断,当时海陵已经设县,可以看出海陵仓是粮仓,又在西晋“洛阳纸贵”的文学家左思的《吴都赋》中云:“?海陵之仓,则红粟流衍。”故而证明了海陵仓只是一个粮仓,其职能只是一个管理粮食存储转运的仓库而已。这里就得到了两个历史地理名词,“海陵县”与“海陵仓”,清·嘉庆《东台县志·建制沿革》为了区分海陵县与海陵仓作了声明:“《枚乘传》:‘转粟西乡,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臣瓒曰:‘海陵,县名,有吴太仓。’即今之泰州其时尚未为县。”这里可以得出,海陵仓又称“吴太仓”,即今泰州。这里插个文史小贴士(《禹贡》九州,并无十州,今江苏有两,扬州与徐州。泰州只是县,隶属扬州府节制,可参《明史·职官志·卷七十五·志第五十一·职官四》载:“凡州二:有属州,有直隶州。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其中清·嘉庆《东台县志》云:“臣瓒曰:‘海陵,县名,有吴太仓。’”这句是当时清代官修方志时候所引用的证据,出自唐代学者、《文选》学奠基人李善的《文选李善注》对《文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转粟西乡,陆行不絶,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的注引。非常明确地论述,海陵,即海陵县,下辖海陵仓(吴太仓)。《文选李善注》先从海陵仓开始,众所周知,西汉年间吴王刘濞开挖运盐河,西起扬州茱萸湾(今扬州湾头镇),经今天的海安,东至如皋,亦有上河、上运河之称(后为通扬运河)。援引明末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三·南直五》云:“茱萸湾府东北十五里……《记》:吴王濞开邗沟,通运至海陵仓,以地有茱萸村,故名。今从官河分流,东经茱萸湾,行五十里至宜陵,又东六十里至泰州治。《元和志》:隋仁寿四年,开此以通漕,一名湾口,一名湾头,亦曰东塘。”亦可见自西汉始,至隋朝及隋朝文帝杨坚(年号,仁寿)之前,海陵仓一直主以漕运粮食之用。海陵仓则在今天的远离海潮侵袭的通杨运河内陆周边地区,其具体地址至今尚无古代文献与古代石碑佐证说明其具体位置,当然也可以自己给自己立个当代仿古遗址碑,上书“一九八八年,泰州人民政府”,再巧夺天工般地拓以碑文,俨然一尊受过保护性处理过的出土文物。下图为“一九八八年,泰州人民政府”的古代珍贵碑文拓片
海陵县治则在何处。仍需与历史上发动“七王之乱”的吴王刘濞挂钩。公元前年,由于汉景帝刘启采用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仗着召集天下亡命不法之徒私铸钱币、煮海贩盐,富甲一方的吴王刘濞发起了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爆发了七王之乱,其中仗着煮海为利,快速致富的刘濞即是首席发起者又是最有实力者,节选《汉书·卷三十五·荆燕吴传》载:“吴王濞,高帝兄仲之子也。高帝立仲为代王。匈奴攻代,仲不能坚守,弃国间行,走雒阳,自归,天子不忍致法,废为合阳侯。子濞,封为沛侯。黥布反,高祖自将往诛之。濞年二十,以骑将从破布军。荆王刘贾为布所杀,无后。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填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曰:“若状有反相。”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吴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既然煮海为利,那么海陵县驻地势必临海而设,便于管辖盐丁,必然在后世北宋范仲淹修筑的捍海堰范公堤之西,其旧址在《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毛璩传》记载:“璩字叔琏。弱冠,右将军桓豁以为参军。寻遭父忧,服阕,为谢安卫将军参军,除尚书郎。安复请为参军,转安子琰征虏司马。淮肥之役,苻坚迸走,璩与田次之共蹑坚,至中阳,不及而归。迁宁朔将军、淮南太守。寻补镇北将军、谯王恬司马。海陵县界地名青蒲,四面湖泽,皆是菰葑,逃亡所聚,威令不能及。璩建议率千人讨人。时大旱,璩因放火,菰葑尽然,亡户窘迫,悉出诣璩自首,近有万户,皆以补兵,朝廷嘉之。转西中郎司马、龙骧将军、谯梁二郡内史。寻代郭铨为建威将军、益州刺史。”上述《晋书·毛璩传》讲述即东晋宰相谢安指挥下,南北分裂以来最大的一次战役“淝水之战”之后,东晋将军毛璩在海陵县整顿治安,解决过去西汉刘濞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海陵县治已经十分明确锁定在一个四面湖泽,长满茭白的名叫“青蒲”这个地方,那么这个地方是不是我们江苏的海陵县呢?据东台明代前身淮南中十场(即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泰州分司,泰州分司与泰州,一个是灶籍为主,一个民籍为主,明朝黄册制度,《大明会典》、《大明律》,是各自独立的行政区划,统归扬州管辖),其明·天启官刻,清·康熙重刻《淮南中十场志·卷之四·盐课·附古盐额》载:“按汉吴王濞立国广陵,招集亡命煮海水为盐。此两淮盐利见于载集之始也。”又据清·嘉庆《东台县志·卷之六·建制沿革》载:“《毛璩传》:海陵县界地名,青蒲。青蒲在东台西南境上。今谓之青蒲角。”综上所有文献结合,海陵县驻地在青蒲。青蒲,在哪里?据清水力学家冯道立《淮扬水利全图》所绘标出“青蒲”的具体位置,即今江苏东台市时堰镇、溱东镇一带。清·冯道立《淮扬水利全图》,很明显泰州城与海陵县驻地青蒲相距甚远。综上所述,明确可以看出,海陵县即今江苏省东台市。海陵仓即今江苏省泰州市。但本文并未如此结束,我们在看看古代官修方志、国家权威文集,看看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官方对于如何区别鉴别海陵之属,简单例举几例。一、泰州有晋·左思《吴都赋》:“?海陵之仓,则红粟流衍。”反映泰州是西汉海陵县的优质粮仓。那么东台(海陵县)有什么?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哀江南赋》素有“赋史”之称,其云:“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冠盖,门成邹鲁。连茂苑于海陵,跨横塘于江浦。……敝箄不能救盐池之咸,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哀江南赋》古籍书影,源自网络记载东台有一个关系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礼”的重大贡献,明·天启初刻、清·康熙重修《淮南中十场志》,在其《食货考·货之属》记载如下:“盐品以散为上,淮南之盐,熬于盘铁。其形散其色白,至于青黄色之变也,其味咸。至于苦辛,味之杂也。五行水惟潤下作咸。故盐味之厚者,曰鹹鹾。场虽有十,而实产盐以供课者惟五:曰东台、曰河垛、曰富安、曰安丰、曰梁垛。而五场所出,亦略有不同。东河之盐,兼形味色而得其正。富安之盐,文细体重而色微青。安丰之盐,其色青白,日久甜美入口,无卤苦之味,而质較重,故商家多聚焉。独梁垛之盐,味咸而甘,形细而散,色白而光供宗庙、颁百官,惟此为宜,似又非四场所及也。”《礼记·礼运篇》记载孔子对“礼”与国家关系:“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的“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吉礼”为首要,是有关祭祀的典礼,主要是祭宗庙、祭社稷、祭天地等。而东台的盐,除了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盐课所需,又是古代吉礼中必不可少的祭祀必需品,据《礼记·曲礼·下》载:“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脯曰尹祭,槁鱼曰商祭,鲜鱼曰脡祭,水曰清涤,酒曰清酌,黍曰芗合,粱曰芗萁,稷曰明粢,稻曰嘉蔬,韭曰丰本,盐曰咸鹾,玉曰嘉玉,币曰量币。”这段话关于“盐”的意为,凡是祭祀宗庙的典礼,用必须要用咸味深厚的盐种。而用“盐”则起源于西周礼制,《周礼·天官冢宰》载:“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凡齐事,鬻盐,以待戒令。”因为自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百多年的战乱割据,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南迁的汉族政权,故土难回,东台之盐,品质独特,成为关系国祚的礼制与皇家烹饪所需之用,这就是古今名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的意义所在。二、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生的《范文正公文集·卷十二·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碑》云:“天圣中余掌泰州......秋潮之患,浸淫于海陵、兴化二邑间......始成大防,亘一百五十里,潮不能害。”明确可以看出,海陵与兴化接壤,海陵是海陵,泰州是泰州。三、上面以清·嘉庆《东台县志》说话,我们也来看看清·雍正《泰州志》,古代泰州官方如何自己区分的,先以南宋右丞相文天祥的两首诗,《泰州》与《发海陵》,清·《泰州志·卷十·诗赋》载:“《泰州》,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心在坤维外,身游坎窞中。长淮行不断,苦海望无穷。晚鹊传佳好,通州路已通。”又:“《发海陵》,自海陵来向海安,分明如渡鬼门关。若将九折回车看,倦鸟何年可得还。”显而易见,北宋、南宋两位名臣明确把海陵与泰州,完全区分,与泰州无关。四、再看看泰州本州人如何区分的,清·雍正《泰州志》再次客观公正的反映了历史史实,当时为了区别海陵与泰州,泰州称为“吴陵”,清·雍正《泰州志·卷十·诗赋》,泰州人王之骥(这是一个有功名在身的正经人)的竹枝词明确泰州为“吴陵”。当然《泰州志》里关于“泰州即吴陵”的记载不只这些。五、如果单凭一个《泰州志》对于“泰州即吴陵”的记载,恐怕孤本作证,有失治学精神。我们就以明代兵部尚书耿定力和王艮曾孙王元鼎合编的明·万历《重镌王心斋先生全集》(国家图书馆也有馆藏,非孤本),看看明代中央官方是怎么称述海陵与吴陵的。明·万历《重镌王心斋先生全集·卷五·建吴陵崇儒祠宪票》,这是明朝万历三年二月,都察院(明朝中央核心部门,直属皇帝)的钦差代表万历皇帝,下令给泰州修建崇儒祠祭祀王艮的公文,“宪票”,专有名词,一般特指都察院的公文。援引《明史·卷七十三·志第四十九·职官二》载:“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及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员。……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师行则监军纪功,各以其事专监察。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可见明代中央政府明确官方书面语言定义泰州为“吴陵”。吴陵崇儒祠,网友一搜索就知道在哪里了!六、东台与泰州,皆归扬州统辖,看看明代地方政府扬州府如何定义东台市安丰人王艮称为海陵人还是吴陵人。明·万历《重镌王心斋先生全集·卷六》记载当时接到中央的精神要把王艮记载到《扬州府志》,由扬州府推官徐躍玉撰写事迹,明确记载:“徙居海陵,世为海陵人,所居里,为安丰场。”综上相关例证,明确可以得出结论。东台是由西汉“海陵县”发展成为今天的江苏东台市,泰州则是由“海陵仓(即吴太仓)”经过古代历代官方的区别发展成为“吴陵”。故而海陵或海陵县为今江苏省东台市,海陵仓或者吴陵为今江苏省泰州市,这样的表述才是符合历史史实,海陵县是独立的县级行政区划,而海陵仓仅为县级粮食管理的职能机构,好比,中国与中粮,中国是国家名称,中粮只是管理食品的国有部门。对外对内,中国是独立行使国家主权的政府,而中粮除了接受中国人民政府管理监督,并没有任何独立国家行政权力。这就是海陵县与海陵仓(吴太仓、吴陵)的区别所在!图文为辛苦原创,谢绝未经授权使用,如有剽窃抄袭相关知识产权,本工作室将予以曝光,依法维权!
—END—编辑丨乐学堂
致力于挖掘研究心学及海盐文化。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范堤游子文以载道,让历史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