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怀杨克祥先生专辑离月亮最近的人

杨克祥:湖南永州人。高中学历。年后历任湖南省零陵地区祁剧团编剧,零陵地区创作中心创作员,永州市文联副主席,副研究馆员。湖南省永州市作协主席,《潇湘文学》副主编,永州市人大两届常委。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杨克祥剧作选》、《杨克祥长篇小说选》、《杨克祥中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十二生肖变奏曲》,中篇小说《玉河十八滩》,短篇小说《沙坟》,小小说《山狗》,另在各种文学刊物发表小说多万字。由作者本人改编《十二生肖变奏曲》为电视连续剧《生肖峪》获湖南省电视剧一等奖,改编成花鼓戏《十二生肖变奏曲》获湖南省剧本一等奖,《山狗》获全国小小说大奖赛一等奖,小说《舞龙头的人》获湖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

杨克祥先生因疾医治无效,不幸于年4月15日11时24分与世长辞。享年76岁。

杨克祥先生追思会主持词(摘选)

杨柳漫漫,萱花灿烂,先生之容俊朗慈安。

文韬锦腹,玉质华章,先生之作千古流芳。

九疑苍苍,潇湘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潇湘潺潺汇零陵,将她最富诗意和才情的精魂倾注给了一个叫杨克祥的人。杨克祥先生以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悉心的钻研,当之无愧地成为永州本土作家的杰出代表,成为永州文坛的巨星,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坛湘军”的代表人物。

潇湘澎湃泛永州,将她饱含睿智和勇气的激情传播给了一个叫杨克祥的人。杨克祥先生将其人生丰厚的阅历、对生活炽热的情感诉诸笔端,以强烈的矛盾冲突、浓厚的风土人情激发读者对社会对生活的思考。杨克祥的创作之路,就是一部永州改革开放初期的人文纪录,他作为永州文化上的精英,思想上的先知,走在了永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作前沿。

浩荡潇湘奔海洋,将她无私和大度的品性赋予了一个叫杨克祥的人。杨克祥先生以作家的使命和担当,深怀着浓厚的家国情怀,无愧于永州的山水,无愧于永州的人民,无愧于永州的文艺事业

清清潇水浸润大地,将她慈爱和欢快的天性汇聚给了一个叫杨克祥的人。杨克祥先生是位了不起的父亲,是个能让儿女们骄傲一辈子的爸爸。杨克祥先生永远是我们充满正能量的好朋友,永远是我们快乐的杨老师。

在这山花烂漫的日子里,杨克祥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他从春寒料峭的二月走来,在繁花似锦的四月离去。

杨柳漫漫,萱花灿烂,先生之容俊朗慈安。

文韬锦腹,玉质华章,先生之作千古流芳。

九疑苍苍,潇湘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4月15日,雨水涟涟,天色阴沉

苍天也为失去好男儿而悲悯

人生自古谁无死

敢爱敢恨敢述者又有几人

《生也风流,死也风流》

愿克祥先生与笔下人物《一网情深》

愿克祥先生在天之灵似巜蓝星星,黑星星》

永远都是一个《舞龙头的人》

(吕定禄诗节选)

杨柳漫漫,萱花灿烂,先生之容俊朗慈安。

文韬锦腹,玉质华章,先生之作千古流芳。

九疑苍苍,潇湘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夜雨知人意,泪流三千尺。

滴滴写金句,惜别潇湘客。(易军诗)

杨柳漫漫,萱花灿烂,先生之容俊朗慈安。

文韬锦腹,玉质华章,先生之作千古流芳。

九疑苍苍,潇湘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三十二年前的遇见

仿佛昨日

仿佛转身之间

玉河里的水呀

仍是那么的清澈

它照见了一份前世的缘

今世的恩

今夜无眠

今夜有雨

今夜我看见一条河流

它将日月星辰刻画成了

人间大爱

(陶然诗节选)

离月亮最近的人作者|郭威在零陵城,高山寺是离月亮最近的地方;高山寺的人,是离月亮最近的人。——题记1应约激流兄写一篇回忆录,而且直接点名要我写写杨克祥先生。写什么?纠结许久,我迟迟无法动笔。写真的现实,写假的听闻,并不是我的初衷。在零陵城,高山寺是离月亮最近的地方;高山寺的人,是离月亮最近的人。2不知什么原因:写一个人,又扯出写一座山的理由?不知什么原因:写一座山,又扯出写一群人的理由?所以,散散乱乱记一些人和事。2:写杨先生——就不得不写高山寺;就不得不写高山寺的人和事;就不得不写高山寺曾经是永州文学的庙宇;就不得不写一群德高望重的文学前辈;就不得不写一群热血高昂的文艺青年;这似乎成为我无法逃避或者无法抗拒的宿命。3在我的意识中,精神的叛逃,是一种解脱。也许我在写虚构的前生和真实的来世。山,不能改变一座山。人,不能改变一群人。小时候,我与杨先生相处的日子很多,所以写他的笔墨会很多。我多么想真实的选择一次,让所有的人知道我内心发展的轨迹。我知道表面风光无限的杨先生的内心是孤独的。他比孤独更孤独!他比远方更远方!4时间的利刀,不停地在血肉充注的身躯上一片一片雕,雕出人的模样;一片一片刻,刻出山的灵魂。但这一切都不会改变杨克祥,也不会改变高山寺。杨先生还是如此:会为一粒沙献身,会为一滴水当坟墓;会为一缕春风哭泣,会为一丝爱恋远走他乡;会为一个钟情选择把自己推向悬崖峭壁;不管黑和白,总把自己挂在空中。他,或者我,抑或我们,都是一个挂在空中的人。不管世事如何变迁,高山寺还是一座山,山上依然没有一座寺,但还是叫寺。5对一座山的回忆,是很沉重的。曾经尘封的时光,锁在日和月之间,土和树之间,小孩和大人之间。对一座山的抒写,是很庄严的。把花一片一片剥开,直到见到花之心。如梦人生,如一场梨花落雨,如一场月霜垂帘。对一个人或者一座山的颂歌,对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咒语,都无法抗拒,都无法选择。在高山寺的生活,就是一本书,无开头也无结尾。从头读到尾也行,从尾读到头也行。6去高山寺寻根,不要乘车,不要骑自行车,只能步行。7我不忍心触摸岁月深处的痕迹。存封的往事如酒,揭开盖子,就会失去它本质的醇香。藏着越深越好!请不要举起刀!更不要落下刀!我确定我要写一座山的灵魂。我确定不能写一个人的舞蹈。虽然我的笔头像高山寺一样荒芜。但是,曾经点燃的火焰还没有熄,就犹如高山寺的古树总是茂盛、总是翠绿。空中无风云自渡。山中无人树自横。8我先写一座山,再写人!明确的说:高山寺不是一座庙宇,但却胜似一座庙宇;寺里没有住着和尚,但却胜似住着和尚。当时,高山寺里有几个单位:地区文化局、文联、文化馆、戏工室、文物队。(备注,文化大院住的是这样一类人:写字的、画画的、唱歌的、跳舞的、演戏的、耍杂技的、玩猴子把戏的……)9文化局是大院里最官方的单位,有一口水塘和二栋水泥楼房。据大人说,塘里住着一条十几米长的神蛇。神蛇一直活着。它不会死!我忘记它时,它就会出现在我的梦里。这一条神蛇就像一架镣铐或者是一把枷锁,锁住我灵魂。所以,塘水一直不见干涸。所以,吓得我们小屁孩不敢靠近塘边走,莫说下塘游耍了。10一年遇见大旱,绿幽幽的塘水干涸了,我们并没有看见那一条长角的神蛇、任何一条长出翅膀会飞翔的鱼。大人说:神蛇躲进了石洞,鱼们都自愿进洞成为神蛇入冬的粮食。高山寺的大人骗小人都不用打草稿的。而我们这些熊孩子一次又一次选择了相信。11童年的岁月被传说捆绑。据说,高山寺曾经是古代的一面城墙。墙下泥土里埋着一堆一堆的白骨。所以,我总感觉我床下有一个坟堆!我总感觉有一个鬼会从泥土里爬出来与我说话和拥抱。虽然我离开高山寺三十余年,但是,我总会找出一些日子,回高山寺的老屋住上几晚。我父亲郭明(作家)去世后,使我这种感觉更加真实的存在。我父亲从不和我说文学的事。他总是在我涂鸦过的稿子上再次涂鸦。这是我们在文学上唯一的交流方式。至今,我还把这些涂鸦当真理埋在心坟。我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回来又回去。我的老家在长沙。但是,我总把高山寺当我的故乡!我的思念如明月。12写高山寺,就得写文化局的两栋楼!一栋是办公楼。连贯的长走道,有一半伸在塘上。人走在上面,感觉走在水里。另一栋是宿舍楼。住人的。两栋楼紧挨,像男人和女人。相距之间并没有预留消防通道。(备注:如今这一口水塘和这两栋楼被邮电局买走。)13文化大院与邮电局之间垒成了一座高墙。把神蛇关在了那边,把一些记忆关在那边。虽然高墙并不能干净地将两边彻底砍断。但是,高山寺的地盘小了很多。14为什么要特别要说这两栋楼呢?因为楼里住一些重要的文人。我不得不说德高望重的毛寄颖。是他的推力,才使杨克祥从一个挑大便的农夫变成知名作家。梁承咏、郑正非、丁步宁……他们的身影都在两栋楼之间来回奔跑。仿佛高山寺的树,也跟着他奔跑。仿佛明月是他们点燃的灯,彻夜照亮高山寺。15除文化局,剩下的四个单位的人,吃住在三栋红砖房子里。两栋平房和一栋二层的楼房。几个单位的人,挤在一间间小小的办公室办公。有的还共用办公室。上下班也共用一个电铃铛。拉响铃铛的人是汪竹柏。不管落雨飘雪,刮风打雷,铃声总是正点响起,不早一分钟,不晚一分钟。这里,有一个人的名字,响遍中国文坛。他就是叶尉林。叶尉林为地区的文学创作开了先河,使一批批年轻人爱上了文学,积极投入写作中。巜蓝蓝的木兰溪》、《在沒有航标河流上》就是他的代表作。叶蔚林这个三个字,总在我心中横冲直撞,怎么也按不住。叶尉林使一座山和一条河的名字,传得更远。16还是介绍红砖房。一栋平房面临传达室,属于办公的地方,虽说冷静,但冷静里呈现出一派热闹。另一栋平房紧挨气象局的高墙。很神秘的。很少有人出进。文物队搬走,这栋房就要被拆除。我想:里面大概存放着尸骨和古董。房子拆到一半,就停工了。留下的一半,成为残墻破瓦的危房,在风雨中摇动。为什么拆到一半就不拆了呢?我一直都无法弄明白。有一天,书法家汪竹柏走进斜房,把它当成自己的练笔室。我时常见汪竹柏在危楼里挥笔舞动的身影。另一栋,是住房,共二层楼。在参天古树的拥抱下,坚守属于它的土地和空间。后来,两栋红砖平房都拆掉了。起了两栋三层楼的水泥楼房。一栋办公。一栋住人。对红砖平房的记忆随着流失的岁月逐渐淡忘,也逐渐深埋心底。17我的记忆就像一条河,水和浪有区别吗?水发脾气时就形成浪。浪平息就化为水。总有河流在心中涌动。叶尉林的《蓝蓝的木兰溪》、巜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杨克祥的《玉河十八滩》。溪与河与滩有联系吗?与潇水有联系吗?站在高山寺,遥望潇水河,是我少儿时代重复又重复的事。18我还要隆重的介绍一个人。他就是李青。他住在我家楼下。可以说,文联的人,都是他从农村、小县城牵到高山寺的。像牵牛一样。在我幼小的记忆中,他身躯又瘦又高,脸小得沒有一点多余的肉,头上一年四季堆着一团不融化的雪。他烟不离口,爱咳嗽。杨克祥也是被他牵来的。为了牵他来,不知跑了多少路和找了多少人?李青调回长沙。李长廷接任他的工作。当时文联只有三个人:李长廷、汪竹柏和郭明(家父)。那时,杨克祥在戏工室工作。后来,调入文联。再后来,鲁秉林、胡功田、吕晓勇、何红喜、黄爱平等人调入文联工作。19当时,有两条路通往高山寺。一条是车道。从徐家井的芝山影剧院边拐弯上山,绕石山而行,一直右转,顺山而上,迎一陡坡,直冲而上,见两个单位大门,右为气象局,左为文化大院的大门。当时,人们都把文化大院统称高山寺。当时,文化大院的官方地址是:东山路12号。当时,来文化大院的人,都一律步行,很少乘车的。当时,唐曾孝、胡宗健、张卓琳、张明红、武俊谣等人来高山寺指导工作或者私访,他们都配置了屁股冒烟的铁家伙,但他们来高山寺都以步行为主。另一条为步行路。从山脚的邮电局边上,顺台阶而上。据说上山台阶有级。我天天爬台阶,却没有细心考究。在当时,这一条台阶路,要比对面通往法华寺的台阶路要热闹。当时,法华寺里沒有僧人。香火断续。而通往文化大院的台阶路,上山的人连络不绝,一批连着一批。文学“潇军”在这一条上山的路上成型和壮大。20当时的文学“潇军”,由三批人马组成。第一批:李青、叶尉林、张卓琳、毛寄颖、唐曾孝、胡宗健、张明红、武俊谣、李长廷、汪竹柏、杨克祥、李隆汉、杨鹏、伍锡学、郭明、郑正非、胡功田、鲁秉林、陈仲庚、周甲辰、吕国康、王金梁、胡柱民、何宗华、蒋玉珊、易先根……第二批:王青伟、余艳、杨金砖、蒋三立、唐樱、王涘海、黄爱平、奉荣梅、陈茂智、刘翼平、彭楚明、李祥红、何一飞、蔡爱军、艾艳君、吕定禄、黄志新、周龙江、黄新姿………第三批:魏剑美、汤松波、凌鹰、毛梦溪、田人、刘忠华、吴茂盛、赵妙晴、张白云、杨中瑜、文紫湘、王一武、乐家茂、南蛮、吴山、吕晓勇、李文勇、王丽君、刘欢喜、荷洁、毛激流、陶然、魏佳敏、田日日、蒋铸友、李珊支、蒋平、唐常春、关健、伊水、唐晓临、赵军、李明剑、徐德芳、郭威、梓里山……21文联搬离高山寺,搬到了更大的城市,搬进更高的大楼。那时,文联有黄爱平、吕晓勇、彭楚明、何红喜等人。黄爱平、吕晓勇调走后,蒋蒲英、熊爱华、李科、唐云轩、青蓖、魏佳敏等人又相继调入。新一代文学“潇军”应该记住如下一些名字:李砚青、青蓖、屈甘霖、杨邹雨薇、钟二毛、安欣、刘朝善、盘国富、潘思湘、米祖、笑笑、周梓梅、潇浜、胡海林、金锦云、唐小峰、唐晓君、兰旭霞、樱子、陈思凡……22高山寺!高山寺!一座汉字垒起的高山!23当年,文学青年和“寺”里的人们,把文化大院统称为高山寺。我心中暗想:叫“文山寺”更恰当。来高山寺的文艺青年,神色是虔诚的。当然,在那个年代,文艺青年是很吃香的,征婚启事如果注明“文学爱好者”五个字,就会大大地增加杀伤力和魅力。确实,因为“文学”二字,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杨克祥就是典范。所以,许多人把“文艺”二字牢牢刻在心上,不管岁月的风雪怎样搓洗,都无法抹去。所以,永州的文学志士,大多数都有浓浓郁郁的高山寺情结。所以,许多成功人士,依然怀念日渐荒芜的高山寺。我退出这个“江湖”很久。但心依然在这个“江湖”。很多人也如此。24像我们一样,有这样一批人,把高山寺当成文学的故乡。八十年代那一批文艺青年,经过商海的沧桑,重新拿起笔,纷纷回归?在中国,“回归派”掀起一股很强的文学风潮。如今,我与忠华、松波、欢喜、中瑜和忠民等人,时常讨论写作这一种手艺。八十年代,我们因文学相识于高山寺,三十年后,又因为文学,重新相聚。每次都会或多或少说起高山寺。近两年,忠华和欢喜创作丰收。忠华今年两次上《星星》诗刊,并且出版了两本诗集。欢喜在《飞天》、《青年文学家》、《湖南文学》、《延河》、《参花》等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十万余字,小说集也将出版发行。文学的魅力妙不可言!每当我们说起高山寺,思绪万千。有时,我们都觉得高山寺是一座粮仓,将我们养大!25一些人和事永远都不会忘记。但是总想去忘记。就像溪和河总想忘记吞噬它们生命的海。但是,它们依然选择不可阻挡的勇气赴汤蹈火地奔向大海。像一匹马,只剩下一具骨头,依然保持奔跑的姿势。对于高山寺的长辈,我总是保持着敬畏的。因为这一份敬畏,而产生陌生感,使我无法抵达他们的灵魂深处。汪竹柏的诗词和书法在永州是一面旗子。他的人品和他名字一样高洁。我多次想闯进他心灵,高高举起了钥匙,但找不到锁。汪竹柏紧握着人生的两支笔,从沒有离开过手。一手握住毛笔。一手握往扫把。他也许把扫把当笔,在天地间挥毫。他的时间,除了用毛笔写字就是用扫把扫地。因为他的存在,文化大院就从没有来过清洁工。他的身影总在深夜和黎明时出现。汪竹柏的爱情生活简简单单。一个有名望的艺术家,不离不弃地与一个比他大而且大字都不认得一个的农村童养媳度过的。望着他扫地的背影,更像一介农夫。望着他写字的背影,更像一块岩石。他的背影,我感到熟悉而又陌生。我想在他的背影上刻下他曾经写下的汉字,或者用他拿过的扫把清理背影上的灰尘。我与他隔墙住了二十余年,也无法破译他心中的密码。26家父,不抽烟,不喝酒,不爱外出,也不爱说话。他回到家,不是看字,就是写字。我时常想:他所有的“不”是不是为了凝注力量用在写字上。李青、李长廷、汪竹柏及我家,都是住在山坡上的一个单元里。我发现这些长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爱沉思,都爱写字。对他们的敬畏,使我永远无法与他们亲近。也使我的胆子越来越小。对高山寺上班的大人我都保持长久的敬畏。这种心态如今依然存在。蔡爱军和艾艳君年龄与我很相近,因为他们在高山寺上班,我都喊他们“叔叔”。我想:这样喊他们,他们会不会和我一样尴尬?三十年后,偶尔一些文朋好友相聚喝酒,我和激流依然对他们敬畏,敬酒时,喊“叔叔”。其中一次,蔡爱军忍不住了,大怒,把酒杯一推,不喝了。我们细细观察,发现我们喊“叔叔”时,同桌的美女们都会扯着嘴巴很不雅观地发出细笑。从此在外面喝酒,我们改口叫他“蔡兄”。关系一下拉近了,划掌猜拳,更是热烈或者轻松。但是回到高山寺,不知是喊“叔”还是喊“兄”了。也就点一下头,快快地擦身而过。但总觉到这样不妥,于是想出一个法子,喊:“老师”。彼此自然多了。神奇的汉字,总会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27我每次偶遇高山寺的长辈,我都会低头绕道而过。我感觉他们就是一堵堵移动的墙。李长廷是后面搬来高山寺的。李青搬走,腾出房子,李长廷就搬进去。那时,我快长成大半人,更是怕喊人,怕见人。见他来了,远远喊一声:“李伯伯。”就远远地跑开。其实,李长廷脸上长年累月都挂着和蔼的微笑。而且他说话总是轻声细语的。他这种神态,不知滋润了多少文艺青年的心。办公楼前,有一块荒地,就有三三两两的人挖出一块块地来种蔬菜。李长廷也如此。他的菜地,种出的菜特别的翠绿和特别的粗壮。很少见他摘取蔬菜。也许他把菜地权当风景吧。不久,我参加了工作,离开了高山寺。但是,心中的墙,却越来越坚固。但墙并不能阻挡心灵的呼喊。就像风与风之间的磨擦,而产生光电。前几年,被几个朋友鼓励,我手痒,也动笔写了几个小小说。当时,心里很折腾,多年的远离,没有把握。于是,我就麻起胆子把写的稿发给了李长廷。在我迷迷茫茫、无依无靠的时候,我会油然而生地想起高山寺,想起高山寺的人。其实,敬畏中也包含亲近。高山寺的人,离我很远,但也很近。几小时后,李长廷就回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mane.com/hmfb/79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