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研论坛第期·“沙漠腹地与欧亚通衢”系列
年4月11日下午,“沙漠腹地与欧亚通衢:人群的迁徙与生活世界”系列论坛第一场、“北大文研论坛”第期在线举行,主题为“从小河墓地到北方墓地——死亡之海中的古印欧人寻踪”。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作引言,文研院邀访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李肖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段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周力平、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一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出席并参与讨论。
讲座伊始,伊弟利斯老师介绍了小河墓地的地理位置。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印公里的荒漠之中,东距楼兰故城公里,西南距阿拉干36公里,于20世纪初(即大约-年间)由罗布猎人奥尔德克首次发现。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F.Bergman)在奥尔德克的引导下,由雅丹布拉克之西沿孔雀河向南支出的一条小河道南行。这条无名小河道,贝格曼将其称之为“小河”。贝格曼等人发掘了12座墓,写有一本《新疆考古记》,对小河流域考古调查及发掘工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研究员
新疆的考古条件非常恶劣,每年三月份开始刮风,九月份停止,风沙巨大,气候十分干燥。考古工作时间一般从十月份开始,到次年的三月份结束。年12月至年1月,新疆考古所进行小河墓地的调查与试掘;年12月至年3月,进行第一次全面发掘;年9月至年3月,墓地彻底被揭露。新疆考古所研究人员三次深入荒漠,进行为期十个月的发掘,发掘墓葬多座,出土珍贵文物数以千计,采集古尸标本30多具。小河墓地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西长74米,南北宽35米,总面积约平方米。两堵木栅墙客观上将整个墓地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保存较好,北区处于迎风面,风蚀严重,不少木柱几乎露出了根部。年的试掘证明,墓地局部区域至少有三层以上的墓葬叠压。整个墓地巨大的沙山是在长时间连续建构墓葬过程中形成。贝格曼在《新疆考古记》中记载,当时发现有四个较大的木人。由于四个木人恰好在墓地的四个角落,分析得出它们应该是墓地的守护神。
发掘前的墓地
年10月,小河墓地全面发掘项目启动。墓地被破坏墓葬余座,真正发掘的墓葬是座。首先发掘的区域选定在南区。第一层墓葬因盗扰、风蚀严重,墓葬较浅,整个棺板只剩一块。墓葬成排出露,分布有一定规律。同时,一些底层墓葬的棺前立木也高高低低露了头。在南区,发现了重要遗迹现象,例如有祭祀功能的遗存露头。许多棺木上覆盖有两层牛皮,颜色不同,而且有血的痕迹,推断应该是刚杀牛后去包裹棺木的。儿童与成人葬俗基本相同,尸体上撒有小麦和黍。木棺前竖立不同形制的立木,有的棺后还竖一根细红柳棍。棺前立木因死者性别不同而有区别,男性棺前的立木似桨,“桨”面涂黑,“桨”柄涂红,柄端多刻有7道旋纹。女性棺前立木基本呈柱体,形制上也有不同。有的为上下均匀的多棱形木柱;有的上部为粗的多棱柱,下部则为细的圆柱。木柱端头均涂红,缠一段毛绳,绳下固定草束。这是典型的生殖崇拜,“桨”象征女阴,柱体象征男根。在一些“男根”和“女阴”立木的顶端,发现嵌有小铜片。
年9月,小河墓地迎来再一次的发掘。第三层墓葬文化面貌与第一、第二层基本相同,但与第二层相比,保存较好。与一至三层相比,第四层墓葬的文化面貌开始发生变化。第四层墓葬与第五层墓葬的文化面貌基本接近。考虑到以后在此处要建立博物馆,考古所人员把第四层和第五层墓葬复原,且留下了三具干尸,以供后人参观。北区仅存墓葬28座,文化特征与南区四、五层接近。高达四五米的棺前木柱常见,亦有成排的男根立木和女阴立木。贝格曼记载的“神秘古屋”出土了重要遗物,如大理石制作的权杖头、铜镜、彩绘木牌。此外,还发现了男性木头人合葬墓,表达了先人对于灵魂归宿的一种期盼。
M13木棺覆盖不同颜色的三张牛皮
后来考古所对墓地的年代进行测量,发现第一、二、三层的年代约在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前后,而第四、五层的年代约在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前后。小河文化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研究,从年至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日本综合地球环境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对小河墓地出土小麦及牛、羊等样本进行了DNA分析、动物形态学分析,并选择墓地附近自然地层剖面采集样品进行古环境分析。初步的研究成果表明:小河地区的小麦均为六倍体普通小麦,起源于近东地区;然而同时并存来自于中原的黍。小河牛均为黄牛,其遗传构成与近东牛非常接近,暗示驯化牛在小河的存在很可能是西部欧亚地区驯化牛向东传播的结果。沉积物的分析表明,小河人的生存环境一直有较为强烈的风沙活动,小河文化繁盛的阶段也是这一地区淡水资源比较充分的时段。另外,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对小河墓地出土人骨的DNA分析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分析结果显示,小河人群的遗传构成非常复杂,包括欧洲成分、北亚成分、中西亚成分、东亚成分和南亚成分。
伊弟利斯老师认为,小河墓葬在塔里木盆地并不是例外,后来塔克拉玛干腹地发现了有其他墓葬,考古所就组织了克里雅河、尼雅河北部考古调查,即北方墓地考察。小河墓地和北方墓地直线距离相差公里。墓地呈椭圆形,南北长48.5米,东西宽34米,高4米,面积约平方米。木栅墙位于墓地中部偏南侧处,由直径10余厘米的木柱构成,现露出地面的木柱有23根。墓地发现保存完好的下层男根、女阴立木及棺前木柱,由此推测仍有墓葬存在。考古发掘有石雕人面像,木尸、小木人、草篓、木祖、木脚、木桶。由于时间的限制,考古所只对墓地南5公里范围内进行调查,在墓地南采集有陶片、玉斧、石墨盘、铜刀、铜饰件、铜帽等。在尼雅北部,则发掘出土有铜刀、石墨盘、石砍砸器、石球、陶片等文物。
M11墓主人及斗篷内遗物
伊弟利斯老师最后总结道,塔里木盆地曾经存在着非常古老的文明,它们中的许多直到今天仍未被我们所知,小河文化不是孤立的文化,相反它是曾经存在于塔里木盆地古老文明的代表。小河考古极大地拓展了史前文明研究的视野,但仍有大量未解之谜有待多学科专家去破译。
对谈环节,段晴老师分享了四点想法。首先是关于塔克拉玛干地区的气候变迁。段晴老师认为,从墓地来看,该地区历史上有大量人群居住,因为人的生存离不开水源,由此推断塔克拉玛干和罗布泊地区历史上一定是湿润地区,且湿润环境距今并不是特别遥远。塔克拉玛干是逐渐枯竭的,且局部地区的湿润维持了很久。第二点是早期的湿润条件造成了小河文明。从语言学上讲,印欧系语言的一支是吐火罗语,另一支是在古希腊、罗马地区。可以推测当时印欧人在进行迁徙时,一支部落向西迁徙,而另一支部落则向东迁徙,其向东的足迹可能并不仅仅局限于塔克拉玛干地区,可能还在塔克拉玛干地区的东部,这有待于下一步的考古发现。
第三点是小河墓地和北方墓地的发掘,说明了考古工作在中国,不仅可以解决中华文明探源的问题,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还可以为阐释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变化做出重大的贡献。从这一点而言,新疆的考古工作至关重要。小河墓地和北方墓地都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墓地,但是丧葬品也是阐释古人宗教仪式的符号,因为古人对于逝后的灵魂世界极其看重。灵魂通过宗教的一些仪式可以进入天堂,具体表现之,即葬礼就是升天的仪式。像在小河墓地发现的众多宰杀的牛头,就是这种升天仪式的体现。最后,段晴老师指出,最早发现小河墓地的并不是贝格曼,也不是斯文·赫定(SvenHedin),而是当地的猎人奥尔德克。这说明当地百姓对于当地的历史遗迹较为熟悉,考古工作应该多倾听当地百姓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新的考古的发现和发掘。目前和田地区的考古发掘停滞不前,应该走出斯坦因(MarcAurelStein)的考古足迹圈,探索新的可能性。
段晴老师发言
周力平老师的发言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塔克拉玛干地区的环境问题。周力平老师指出,塔克拉玛干地质演变的研究有相当长时间的历史,其干涸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但并不是说全部地区同步变得干涸,而是干涸是有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对于研究环境学科的学者而言,考察地点只要存在一个低洼处,就会有沉积物的存在,从中可以提取许多有用的历史信息。其次,周力平老师近些年试图从研究海洋的角度去推动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现在的国内外形势也需要这样的工作。小河墓地是史前文明,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但小河墓地所处的文明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联系需要后人探索。小河墓地的考古发掘对于中亚历史的研究有很大借鉴意义,现在学界普遍认为中亚史对整个世界历史的研究至关重要。如果小河墓地的研究发现能与国外相关研究对话,将会对人类文明演化的认识有新的贡献。如果这些大陆文明不是独立的,那么和海洋文明有何联系,这需要多学科的分析研究。
由于最初对印欧人语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