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防止认识 莫忘强身锻炼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redianguanzhu/30072.html电影《大鱼海棠》讲述在人类世界的大海深处,生活着掌管人类世界万物运行规律的神仙,并以福建土楼为原型,打造了海洋深处神仙的住所,讲述了神仙化作鱼,游历人间等故事;故事引用了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句子,给男主公取名“鲲”。鲲生前为人,死后为鱼。鱼作为可以穿越仙界和人间的形象出现多次,现实生活中的鱼被赋予了通神的作用。
我们从电影故事回到现实生活,继续说鱼在古代航海船员生活中的功用。“南海I号”是一艘宋代远洋商船,在沉船上出土了大量鱼骨,这些鱼骨经鉴定,分别是虎鲨、鲭鲨、日本燕魟鱼、赤鲷、海鳗、鳗、断斑石鲈,鲶属、赤鲷属、棘鲷属、带鱼属、石鲈属、鲥属、鯕属、石斑属、兔头鲀属、鲑属、太平洋鲑属、棘鲆属、牙鲆属、狭鳕属、鳙属、鮋属动物和海洋哺乳动物。“南海I号”在航海过程中,船员捕获的海洋鱼类动物和海洋哺乳类动物扩充了食物来源。
鱼不仅是“南海I号”船员的食物,它的形象还出现在“南海I号”沉船出水的货物上,“南海I号”沉船出水了德化窑青白釉双鱼花卉纹大盘和锡制鱼形铃铛。
鱼纹是陶瓷的传统纹样之一,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的彩陶器上,之后,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在陕西半坡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在河南省临汝县出土。这说明距今年前,人们已经使用鱼纹来装饰器物。隋唐、五代到宋辽这一历史时期是鱼纹装饰的鼎盛期。两宋时期的鱼纹图案,在典雅洁净的瓷器装饰纹样中充分体现泥釉的材质美,形象洗练,线条柔和,与宋人在绘画中追求的意境一致。陶瓷鱼纹的意境显得悠然自在,轻盈洒脱,寥寥数笔,表现出一种特定的审美效果。定窑、景徳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的瓷器中,都有不同风格的鱼纹,鱼或单或双,或三、四、五尾戏水追逐。
国家博物馆藏新石器时代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国家博物馆藏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人面鱼纹彩陶盆
图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藏传世品宋青白釉双鱼纹芒口碗
图为“南海I号”出水的宋德化窑青白釉双鱼花卉纹大盘
铜鱼在先秦古(弓鱼)国墓葬(宝鸡渭水)出土,西周青铜鱼尊在宝鸡市桥梁厂出土,这些金属质地的鱼饰品,有的用作货币,有的用作盛酒器。“南海I号”出土的宋代鱼形铃铛,锡制。表面錾刻刻菱格状鱼鳞,鱼头上翘,背上有三个三角形鱼鳍,下方有胸鳍和腹鳍,背鳍顶点处焊接挂圈,鱼鳆内有铃籽一颗,鱼尾摆动,尾鳍上刻线纹。
先秦古(弓鱼)国墓葬出土铜鱼
陕西宝鸡市博物馆藏的西周青铜鱼尊
“南海I号”出水的宋锡制鱼形铃铛
中国人爱鱼由来已久,除了鱼纹装饰的陶瓷器、金属器,在语言、文学、绘画、雕刻、哲学、宗教中都出现过鱼的形象,可以说鱼文化贯穿于中国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汉语言关于鱼的谐音字,如鱼与余、鲤与礼、鲢与连、卿与吉、鲶与年等,由此引出有美好寓意的成语,例如富贵有余、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等,这些鱼语言给生活添加了许多乐趣。眼下盛行的各类寻找“锦鲤”的活动就是运用了“鲤”和“礼”的谐音。
鱼也是文学创作的题材,鲤鱼跳龙门的神话故事,在中国的汉代就有流传,《三秦记》中记载:“大鱼积龙门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不上者鱼。”古代形容金榜题名为跳上龙门,因此,鲤鱼跃龙门便成了飞黄腾达的象征,望子成龙也由此演绎而来。在古代诗词文章中,庄子的《逍遥游》、张志和的《渔歌子》、柳宗元的《江雪》《渔翁》都写出了他们对鱼(渔)的情结。
图为新会市博物馆藏清宣统二年鱼题材绘画作品
鱼的形象常出现在绘画作品(年画)中。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与新会市博物馆的文化交流中,笔者发现一幅清宣统二年关于鱼的绘画,画中鱼活灵活现,一鱼憨态可掬,一鱼调皮可爱,还有二小鱼穿行其间。关于鱼题材的年画,大多运用了之前所说的汉字谐音,寄托着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如下图“莲年有余”年画,将童子、鱼和莲叶有机结合到一起,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富余的美好憧憬。
图为“莲年有余”年画
鱼的形象亦常出现在古代雕刻艺术中,西周玉鱼,长8.4、宽1.3厘米。器直身鱼形,鱼口宽短,中部有一个透钻的小孔。圆眼,眼球隐起。颈下部内凹。无鳞纹,鳍均为短斜阴刻线。短尾分叉,略向上下撇,尾端较平直。西周的墓葬中出土玉鱼较多,一部分是佩饰,另一部分是明器。佩饰多较精致,明器则质地差,刀法简陋。
国家博物馆藏西周玉鱼
最值得一提的是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圆雕石鱼,该鱼是白鹤梁18尾石鱼中体积最大的一尾。石鱼长3.1米、宽1米、重3.5吨,于清嘉庆18年(公元年),由涪州州牧张师范镌刻而成,是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鱼是白鹤梁18尾石鱼中体积最大的一尾,而且不是从白鹤梁上切割下来的,而是一直与白鹤梁题刻相对独立存在的个体。张师范在刻这尾石鱼时,还附有一首诗:石鲸自有形,跃入蛟龙宅。霖雨及时行,永显濠梁迹。这首诗寓意着这尾石鱼将给涪州百姓带来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图为重庆涪陵白鹤梁清嘉庆18年圆雕石鱼
鱼的形象体现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当属阴阳鱼太极图,也被成为“中华第一图”。阴阳鱼是太极图的一部分,因为圈内一黑一白两条首尾相互衔着的鱼儿而得名。阴阳鱼代表的是一阴一阳,而鱼眼的对立色则表示阴中有阳和阳中有阴,相互交融。阴阳鱼共同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圆形,表示阴阳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意思。
图为阴阳鱼太极图
在佛教里,鱼是佛教八宝之一,对应佛的双眼。鱼是一种游行在水中的生物,佛教中认为金鱼畅通无阻的游行是代表着超越世间、自由豁达、寻求解脱的修行者。在藏传佛教中,常常用一对公母金鱼来象征最高解脱,同时还象征着永生和再生之意。
图为佛教八宝图
“南海I号”是一艘宋船,航行在四海之间,水中鱼不仅为船员提供了食物来源,同时也为当时人们的生活平添一份乐趣。船上出土的双鱼纹碗和锡制鱼铃铛跨越七百余年,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体验到了宋代鱼饰品的雅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象。几千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鱼纹图案的形态和功能都在发生着变化。从新石器时代先民的图腾崇拜,祈求获得鱼一样的繁殖力;到商周时期人们将鱼形礼器视作通天神灵;再至秦汉人们创造的生活化的鱼形象;最后唐宋明清,鱼彻底由“神性”转变成了“人性”,沟通神灵的功能被人忘却,吉祥美好的寓意深受百姓欢迎。鱼纹在改变的过程中,人们赋予鱼纹图案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神寄托和特有的哲学观念,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鱼文化。
参考文献:
《南海I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年发掘(下)》
《中国传统鱼纹图案的发展及鱼的美好寓意》景高娃
来源▏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供稿▏田国敏
编辑▏曾凡东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请注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订阅号”
()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