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双城记rdquo系列访

《双城记——成都·重庆当代影像展》由钟维兴担任艺术总监,王庆松担纲策展人,集中呈现了来自成都、重庆两座城市共1名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成都当代影像馆发起了“双城记”艺术家系列访谈,本期访谈邀请了艺术家童文敏围绕她的艺术创作做深入的交流。本次访谈童文敏提出了几个观点:1.“行为”是很自由的,它的包容度很大;.艺术存在的理由就是去寻找不一样的、没有被发现的、未曾经历的生命经验;3.现代文明和现代社会其实都在维持一种秩序,它需要去切断很多很原始的本能;4.身体的存在本来就需要一个空间和环境去承载;5.我倾向做客观的行为记录,最大地去接近现场和真实的时间,把更多发现细节的主动权交给观众。采访:蔡燕欣受访者:童文敏部分图片提供:童文敏《海岛》视频截图,行为影像,五频录像,蔡燕欣(以下简称“蔡”):你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后来是什么原因促使你选择“行为”作为创作的主要形式?行为表演给你的创作和观念表达带来什么样的可能性?童文敏(以下简称“童”):从美院附中到大学,那七年我一直在学习绘画,到大学在准备毕业创作的时候,试过绘画、录像但都觉得不满意,就直接“做”了,当时别人说这是“行为”。但当时我对“行为”的了解也只局限于美术史课本里两张行为艺术的照片。然后同学告诉我新媒体系有行为课、现代舞课,我就去蹭课,随后又去艺术节看行为现场,参加国外的老行为艺术家的工作坊,才慢慢开始了解“行为”。在那期间我看到了一些很好的行为作品,可以运用各种媒介,因此很感兴趣就做到了现在。《工厂项目—厘米的认同》视频截图行为影像,50,如果要追溯促使我做第一个“行为”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大学喜欢看书,尤其是西蒙娜·波伏娃的《第二性》对我影响很大。这本书讲述了社会如何塑造女性,也让我的自我意识觉醒。“行为”很简单,媒介就是自己的身体;它也很直接,直接作用于创作者本身、材料和空间。当作品做得不好,对自己的生理、心灵的影响是很大的,但做好了,给自身的良性反馈也是成倍的。“行为”是很自由的,它的包容度很大。比如说在“行为”里也可以画画,行动可能需要其他材料,可能也需要跟某个空间发生关系,因此“行为”跟绘画、雕塑、装置之间都是相通的。“行为”也可以用到文学、文本,它也与声音艺术、剧场相关……所以“行为”从来不会限制人,范围很广。公知的“行为”其实是很局限的,有时候我觉得语言其实很匮乏,哪怕圈内老生常谈的关于“身体”的概念,也会常常局限。其实身体的维度有很多,有社会属性的,甚至也有很通灵、很神秘的、很仪式的部分,它可以连接很多东西。《眼》视频截图,行为影像,1007,蔡:确实是比较局限。在国外“行为”并非一种边缘化的媒介,但在国内依旧还有“行为艺术是在打着艺术的幌子”的言论,在面对这些行为污名化言论的时候,你有想过要为行为艺术正名吗?在面对误解的时候,你介意别人将你明确地定义为“行为艺术家”吗?童:不介意。从一开始做“行为”的时候我就知道它被污名化的现象,因为我曾看到过很优秀的行为作品,所以很明白这种现象并不是行为本身的问题,大家之所以这么说,可能只是他们还没见过真正的好作品。另外还有历史的原因,我觉得有两方面:官方打压以及早期的行为比较激进,它有很暴力的那部分,不容易被大众理解,不过艺术从来都不是为了服务大众。“行为”对大众来说或许是有些不同寻常,但我认为艺术对日常生活来说本来就是奇奇怪怪的,艺术存在的理由就是去寻找一些不一样的、没有被发现的、未曾经历的生命经验,艺术家只是把它们呈现出来了而已。“双城记”童文敏作品展览现场至于面对误解与质疑,可能在我稍微年轻一点的时候会想要为“行为”正名。做“行为”的时候,我的参照系统就不是身边的人,而是全球的艺术家,甚至是整个历史脉络,因此我能认识到“行为”的价值,但是其他人不知道,大部分人因为没有接触过而产生了很多误解。最初我也受到了很多异样的眼光,一般人听到“行为”就是暴力、血腥、色情,这些都是很刻板的偏见。而现在因为全球的艺术信息都比较平等,网络环境让大家对艺术的认识度、包容度都比较高,所以不像以前那么偏激,这种变化也让我不再需要为之“正名”了。“双城记”童文敏作品展览现场蔡:通过这么多年的行为创作,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去聊聊“身体”和其他艺术类媒介的区别与特性吗?童:我觉得我现在有点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因为我最近的创作正在和其他的媒介发生一种连接。这个阶段我所思考的“身体”相较以前来说发生了变化,我没有去把它和其他媒介区分开,反而是主动去走向其他的媒介。蔡:是想要看看不同媒介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吗?童:也不然,尽管这样理解是比较顺的,但实际上这个是我在思考一些东西的时候走到的某条路径,然后在那条路径碰到了摄影或者绘画,或者其他的东西。像一棵不断生长的树一样,行动是从树干出发,树冠不断生长分叉然后遇到其他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不太喜欢从一个很空很大的概念出发,基本上真正能触动我的还是一些个人关心的很小的点。我其实是自然而然地去行动,最后才走到一些比较大的方向和概念。当我在做“行为”的时候,是需要具体去解决和自然环境,和材料连接的时候发生的问题。我的心路历程和具体的身体遭遇不仅仅是反映在作品上,它更是直接烙印在身心里面,这一点可能是和其他的媒介有点区别的地方。做现场的时候我会碰到很多媒介,比如录像,或者装置,但是它们只是在我的行动过程中被遗留下来的东西,并不是为了呈现最终那个物品而做的。“双城记”童文敏作品展览现场蔡:在看你的作品的时候,常常能发现你能很自然地融入到环境里,比如在《树根》中你成为树根的一部分;在《海浪》中,你是海浪也是沙子;在《海岛》中你仿佛又成为了海岛生态的一部分……这种从作品中流露出来的“自然”因素,是你想要传达的吗?而且这几件作品同时与“大海”“环境”“自然”等有关联,是偶然还是个人的选择倾向?童:这三件作品其实是我去年“祖母绿”项目里的作品。“祖母绿”的想法源自我大学期间看的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Lévi-Strauss)文集《神话学:生食与熟食》,里面有一篇小故事让我影响深刻:“很久以前,父亲、母亲、儿子、祖母生活在一起,有一天晚上,母亲醒来,走进森林里……一会儿,儿子醒了,也走进森林里……过了一会,母亲回来继续睡觉,儿子也回来继续睡觉,祖母趁孙子睡着了,把屁股坐在孙子脸上,放了个屁,把孙子熏死了。”实际上故事讲述了祖母之所以熏死孙子,是为了惩罚儿媳妇和孙子妇乱伦的行为。这个故事的特别之处是由一个女性——祖母出来制止乱伦的,因为一般在神话故事里更多是由男性来维持秩序。这个故事里没有明确说母亲和儿子去森林里做了什么,我觉得那片森林是神秘未知,充满原始力量的。后来我又去查阅那本书却没有找到完整故事,也许这个神话故事是我记忆编造的吧。神话故事的乱伦和秩序其实对应了现代社会文明,我觉得现代文明和现代社会其实都在维持一种秩序,它需要去切断很多很原始的本能。这个故事背后映射着我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和原始的思维方式的思考。《海浪》视频截图,行为影像,1946,我生活在重庆其实不常看到海,但一直对运动尤其是末梢运动很感兴趣,同样也对大海的运动感到好奇。海洋占地球的四分之三,大海的运动、潮汐跟地球、月亮、跟整个宇宙都有莫大的的关系。我们所能看到的眼前的海域也只是一小部分,我们所能触碰到的海浪也只是海的末梢运动。大海本身就很震撼,用身体去介入是很容易被吃掉的,容易显得多余。后来有一次我正好到马来西亚一个还没被开发的小岛做驻地。我每天都会去看海,看海里的海草、珊瑚、鱼,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用身体去跟随海浪的运动,于是就开始试拍、调整角度,去看我的身体变化,甚至在着装上也纠结了很久……有了想法之后我就回到纯形式,抛开那些不必要的东西,留下最直接的,这就是《海浪》的开始。由于海水很咸,非常刺眼,所以全程我都是闭着眼睛的,有时候会有轰轰轰特别大的声音,但当我准备好迎接巨浪,结果它根本就没有碰到我;有时候感觉很安静,拍的一下却把我打得很远,每一次的遭遇都不一样,完全是等待未知的到来。《树根》是在后半个月的时候潮水退了,我走到岛的另外一边去,发现了一个被锯掉的巨大的树根。当时我走累了就趴在上面,下意识的做了个抚摸的动作,当我回过神来就对这个动作感到疑惑,因为抚摸的动作一般只会发生在狗、猫、人等动物身上。我觉得那个树根仍然是有生命的,于是有了一个想法,就是用我的身体去连接,让它再回到曾经生长的土地里面去。《树根》视频截图,行为影像,1119,实际上做《树根》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在挖了坑之后我需要把头埋下去,其他人会帮忙填土,要把土夯实,然后浇水填平。头埋在地里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我在里面呆了大概40多分钟,面对的是地心,是一个无限的深渊,像活埋一样不能动,其实是很恐惧的。而且海水会从身体周围的沙子里渗进来,把我卡得越来越紧,压力增大的同时心理也会变得越来越紧张,当时我也只能不断安慰自己,让自己专注呼吸。“大海”“环境”“自然”这几个词语其实并不是我作品的出发点,还是回到最初说的,这些都是我在思考的时候走到的某条路径。我很喜欢做行为是因为它会带来惊喜。不论是树根还是大海都会给我力量。大家之所以能在我的行为作品中感觉到的环境、自然,是因为身体的存在本来就需要一个空间和环境去承载,甚至你的行为需要某个地方来发生,这都是我在行为当中自然而然带出来的。《树梢》视频截图,行为影像,431,蔡:刚刚聊得比较多关于你的创作经历以及你对行为的理解与感受,在你的创作中,除了行为本身,肯定也有很多使用影像的经历。“行为”跟“影像”的相关性是很强的,你本人是怎么理解这二者的?童:我们平时说的行为录像其实只是记录行为的一种方式。行为记录的方式无非就是文字描述、照片、录像,还有一种是艺术家本人,有一个艺术家就是在死了之后把自己的骨灰捐献给了一个行为文献库,那个艺术家本人成为了他自己的艺术的载体。我个人倾向做客观的行为记录,最大地去接近现场很和真实的时间,所以我经常采用固定镜头的方式,保证画面清晰,把更多发现细节的主动权交给观众。我用两件作品来回答我以前探讨行为影像和影像媒介之间的联系吧。有一件作品《树梢》是我爬到一棵松树上,从11米的高处撕了一块树皮下来。这件作品我只用了DV戴在头上,让观众去感觉那种空间变化,从地上爬到树梢上的晃动,作品里面没有我的身体出现,我就只想通过那个影像来呈现我的行动。《城堡》视频截图,行为影像,144,还有一个作品是三频的录像《城堡》,这件作品让我意识到必须是影像才能最大还原这件作品中我想表达的东西,而不是“行为”现场。作品的中间频是在德国的马路边做的,当时我在胸前挂了一个录音笔,然后不停地有床单掉下来覆盖我。视频一开始会看到公共的空间里汽车往来,也充满公共的声音,慢慢地会发现我被越来越多的床单覆盖,随后逐渐构筑起一个私密的空间,其实当时我有即兴说一些话,但旁观的人是听不到的。只有当影像记录完,把录音笔的声音叠加上去的时候才会发现。当我说话的声音出现时,这不再是物理上私密的空间,而是滑入精神和情感上的个人空间。有一点点像电影的独白,在电影独白出来的时候,观众会被带入一个个人叙事里,不同的是观众依旧知道那是一个表演。但当我们在看行为录像的时候,当我的声音开始呈现,你也进入了我的私密空间,你也可以说我是在表演,但它跟电影中的表演性质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蔡:有没有一个主题能够概括你一直以来的创作?童:必须要一个回答的话,简单说就是现代生活的意义和野性的思维。《城堡》视频截图,行为影像,144,童文敏童文敏,年生于中国重庆。0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童文敏现工作生活于重庆。童文敏的创作常常聚焦于外部环境与个体感知的交叉地带,通过看似背反逻辑的行为,激发微妙且具启发性的行动及其视觉诗意。通过时常简化的或具规律性的动作,在语义丰富的情境中提示身体与行动的寓言性品格。她曾获得过多项奖项,包括: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第八届新星星艺术奖第一等奖()、中国行为艺术文献展评选嘉许艺术家()等。近期的主要个展包括:《祖母绿》(,北京)、《规训的逃逸》(,成都)、《树梢之上器》(,重庆)等。还曾参加国内外多个展览,包括:《“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上海)、《漫游者之歌》(,北京)、不明的风景:亚洲酒店计划(,日本)、《回应-国际行为艺术节和会议》(,日本)、杨健和童文敏(AtelieramEck,,德国)、第11届以色列ZAZ国际行为艺术节(,以色列)、“INTERAKCJE”-第17届国际艺术节(,波兰)和以身观身:中国行为艺术文献展(,澳门)等。往期阅读李一凡:皮肤是波普艺术,内部是表现主义结构苏葵:“艺术家”是一个难以界定的名词张小涛:撕裂的“算法”……李俊:艺术在于“介入”和“干预”雷文晴骜:时空的间歇与重返(上)雷文晴骜:时空的间歇与重返(下)王维思:贫穷影像装置与有趣的历史横截面(上)王维思:贫穷影像装置与有趣的历史横截面(下)宁佳伟:艺术创作取决于个人主观意识(上)宁佳伟:艺术创作取决于个人主观意识(下)杨迪:观看与选择才是一切创作的基础骆丹:利用现实视觉元素,找寻自我与世界的关系黎晨驰:以摄影实践“悖论”双城记——成都·重庆当代影像展ATaleofTwoCitiesChengduChongqing艺术总监钟维兴策展人王庆松展览时间00.1.0-01.04.04展厅B/C厅艺术家雷文晴骜黎晨驰李俊李一凡骆丹木格宁佳伟苏葵童文敏王维思杨迪张小涛

指导单位

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重庆市摄影家协会

承办单位

成都市摄影艺术家协会

成都市金牛区文体旅局

成都市金牛区融媒体中心

成都鑫世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

执行单位

成都当代影像馆

-END-

正在展出票务信息请观众携带身份证于本馆咨询台进行现场购票后,方可入馆参观。单人票:60元/张双人票:90元/套优惠票:30元/张(学生及60周岁以上老人凭有效证件/身份证件在本馆咨询台购买纸质门票)残疾人、现役军人及1.3米以下儿童携带有效证件到影像馆咨询台核验后兑换门票。1.3米以下儿童需有一名成人陪同入场。为抗疫加油,致敬最美逆行者!即日起至01年1月31日,全国医护工作者(含港澳台地区),均可凭有效证件(医师证、护士证或与医务工作相关的其他资格证件)免费观展(仅限本人使用)。10人以上团队请提前三天预约,相关事宜可致电08-更多资讯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mane.com/hmtz/82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