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查询码:78
由于身体原因
这一集的细嚼慢咽指南拖了一周才发出来
时效性相对就差了一些
另外,由于我业余爱好者身份
许多内容方面肯定会有深度、准确性的差距
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从上一集开始,《蓝星2》通过展现不同的海洋生态环境引出发生在其中的奇妙故事,第三集里,镜头带我们来到了海底的热带雨林——珊瑚礁。
之所以用“热带雨林”来形容珊瑚礁,是因为珊瑚礁和热带雨林一样拥有纷繁复杂的生态面貌,实际上,珊瑚礁涵养了大约1/4的已知海洋生物(本片所采用数据),其中动物界中有32个门涉足于此(DanielleL.Dixson数据,动物界共34个门)。
也正因为如此,第三集的信息量非常大,出场名角也非常多,比如大名鼎鼎的海底第一快手雀尾螳螂虾Odontodactylusscyllarus就闪了两面儿,连句解说词都没有,我的观后感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那么就着重解读其中的几个故事吧~
本片的前两个小高潮都与头足动物有关,先是乌贼(看起来像是普通乌贼Sepiaofficinalis,不确定)利用体色变化来捕食螃蟹和逃避鲨鱼捕食,后是一条蓝蛸(一种生活在珊瑚礁的大型章鱼Octopuscyanea)和一条鳃棘鲈Plectropomusleopardus配合捕猎。
头足动物的“高智商”传闻已早不新鲜,它们的确拥有无脊椎动物中最发达的神经系统,在捕猎、互相交流等方面也展现出了许多非凡的行为模式,尽管动物的“智慧”并不一定与人类语境层面的含义相同,但头足动物的确是一大类演化十分成功的海洋生物。
相比而言,和那条蓝蛸协作捕鱼的鳃棘鲈,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了。
其实鳃棘鲈这种鱼我们中国人并不陌生,所谓的东星斑就是它。对我知道你们平常吃的东星斑都是红色的,这货的肤色会变化
得益于珊瑚礁的庇护,许多小鱼在单独面对鳃棘鲈或章鱼(蓝蛸)的攻击时,会躲到珊瑚的缝隙之中,一般来说,捕食者只得悻悻而退,但镜头下的这条鳃棘鲈似乎另有打算: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体色,并且试图倒立,似乎在与章鱼“沟通”?尔后章鱼和鳃棘鲈真的玩起了声东击西,章鱼围堵珊瑚礁里的小鱼,逼得小鱼从其他出口逃窜,鳃棘鲈就在洞口设伏,配合打的贼6。
自然界中不同生物协作捕食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同属BBC出品的《猎捕》某一集里的宽吻海豚和鲣鸟合作,一个从水底一个从空中,双方合作挤压沙丁鱼群,但这种合作似乎更多的是“顺水推舟”——合作不是必须的,也不是事先计划好的。但鳃棘鲈的表现可以证明,这次的合作是它主导的,并且通过某种方式与章鱼达成了事先安排。
实际上,早在年,就已经有研究团队在红海发现了另一些石斑鱼会发出这样的合作信号,只不过当时的合作伙伴是细点双犁海鳗Gymnothoraxgriseus,那也是人们首次发现鱼类之间也会协同捕猎,但是在后期的研究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海鳗都能理解石斑鱼的意图,有时候石斑鱼摇头晃脑做半天,海鳗还是一脸懵逼。
本次的“饭醉团伙”同谋蓝蛸
以前的“饭醉团伙”同谋细点双犁海鳗
那么是不是说章鱼拥有比细点双犁海鳗更高的智慧,所以鳃棘鲈与章鱼的合作就更顺畅呢?现在说这话还为时尚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鱼类的智慧程度可能一直被我们所低估(想一下第一集里那条会使用工具砸开贝壳的猪齿鱼,还有那些会利用鲨鱼作掩护发动偷袭的浪人鲹)。
绿海龟Cheloniamydas寻找小鱼帮忙去除身上寄生虫的片段我就不再赘述,这种互利关系在自然界中比较常见。倒是这只海龟在出发之前的一个小插曲值得一说:一群隆头鹦嘴鱼Bolbometoponmuricatum从海龟上方游过,不时的排放出粪便,纷纷扬扬洒落海龟身上。
鹦嘴鱼是一类以藻类为食、牙口极佳的鱼,成年的鹦嘴鱼可以利用强健的门牙咬下珊瑚。我们知道,动物的胃里一般都有帮助消化的胃酸,那么珊瑚的碳酸钙骨骼就会与胃酸反应生成大量气体。为了吃珊瑚,鹦嘴鱼干脆连胃都退化掉了,而是依靠一套咽颌来代替胃进行食物的初步加工,富含营养的藻类被吸收,无法消化的珊瑚钙质骨骼就被磨碎后排出——经过这一道生物处理工序,珊瑚骨骼就变成了白色的沙子。
所以说,被撒了一身鱼翔的绿海龟也无需感觉多么恶心……实际上,当你走在马尔代夫或巴厘岛的幼白色沙滩上的时候,你脚下的正是这些鱼类的排泄产物(当然也不全是啦,还有其他生物也会做同样的事,也有一些珊瑚是被海风、海浪、日晒共同作用风化而成的沙子,不过,鹦嘴鱼排放的沙子数量的确是很惊人的,就本片中这种鹦嘴鱼,据信成年个体一年能排放将近五吨的沙子)。
这才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接下来出场的这位,多少会令人有些感觉惊悚。简单地说,这是一种沙蚕,和海边人用来钓鱼的“鱼食儿”、东南地区吃的“禾虫”是一大家子,但是体型嘛……这货最长能长到三米,感受一下……
这种被称为Euniceaphroditois的矶沙蚕早在18世纪末就被发现并描述,但它最为著名的名号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广为流传——当时一位潜水员首次拍摄到了矶沙蚕的捕食行为:矶沙蚕将自己藏身于海底砂砾之中,仅仅露出它的口器——咽头,这张怪嘴向外翻转,尖锐的下颚张开,而5只触须可以感受到周围的环境变化,当有猎物靠近,下颚就快速聚拢,强大的咬合力往往把猎物一斩两段。
有幸亲眼见到这一切的潜水员立马把它和当时轰动全美的一件案子联系了起来:洛蕾娜?博比特因不堪忍受丈夫的家暴,趁其不备手持尖刀然后就把丈夫那啥给“一斩两断”了。这种矶沙蚕也藉此获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博比特虫。
左侧女子即为洛蕾娜?博比特,另一位是她“悲催”的丈夫
博比特虫体型硕大,食性凶猛,适应能力貌似也还不错,所以有时候会出现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今年夏天,我在浏览一个国内热带鱼网站的时候,遇到了网友反映自己家新开的珊瑚缸里疑似一条博比特虫,由于博比特虫在我国南海是有分布的,而国内海水缸市场上不少珊瑚其实都是野外采集的,珊瑚附着的原石缝隙里有可能就带着博比特虫,所以存在着野生博比特虫跟随珊瑚一起来到家庭水族箱、大型水族馆的可能性,实际上,在英国的一个水族馆,已经有过这样的先例。
片子里还提到了另一种石斑鱼,清水石斑鱼Epinepheluspolyphekadion,也就是鱼市上所谓的杉斑。片子里展现了清水石斑鱼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一个环礁里聚集交配时发生的故事。
准确的说,这里是法属波利尼西亚法卡拉瓦环礁,这是一个很大的环礁,内部潟湖面积有平方公里(和上海浦东新区差不多大)。大约十年之前,法国高等研究应用学院的乔安·穆里埃发现了一个问题:在法卡拉瓦环礁的东南部有一个沟通环礁内外的海峡TumakohuaPasse,在这个出口附近,聚集着数量异常多的黑尾真鲨Carcharhinusamblyrhynchos,粗略的统计了一下,大概有多条。如果放在开阔的外海,几百条鲨鱼也许不算什么,问题是,法卡拉瓦环礁东南部出口这个区域要养活这么多鲨鱼,一年至少需要90吨鱼类,而当地常年生活的鱼类加起来也就十几二十吨左右,这些鲨鱼显然是吃不饱的,为什么还赖着不走呢?
后来的观察给出了答案:原来在每年六七月份,会有大批的清水石斑鱼迁徙到法卡拉瓦环礁南部繁殖,而守在入口附近的黑尾真鲨则是它们无法绕开的拦路虎,鲨鱼往往选择深夜石斑鱼交配的时刻动手,因为雌鱼排卵后,雄鱼竞相追逐受精,完全无心躲避鲨鱼的来袭,这样鲨鱼捕食的效率成倍提升,在清水石斑鱼的繁殖季节里,这些黑尾真鲨个个吃的膘肥体壮。
后来的研究发现,甚至在清水石斑鱼繁殖离开之后,这些黑尾真鲨也不远离开这个南部入口,而是继续等待其他鱼类来此迁徙繁殖,说到底,它们成了扼守这个出口的绿林好汉了,要想从此过,就得纳命来。
守候在环礁南部出入口的黑尾真鲨
影片最后不可避免的提到了珊瑚礁所面临的各种困境。
首先是珊瑚礁的白化问题。
我们印象中的珊瑚应该是五彩斑斓的,但这其实不是珊瑚虫的本色,而是由共生的藻类——虫黄藻Zooxanthella造就的。这些藻类在珊瑚虫幼体时代就进入其体内,日光充足的时候,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间接为珊瑚虫提供能量,夜晚的时候,珊瑚虫以触须捕食,同样也滋养着虫黄藻,二者的合作是构建珊瑚生态体系的基础。
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珊瑚虫会失去这些虫黄藻。具体是怎么失去的,是死掉了还是排出了,排出的话是虫黄藻主动逃出还是珊瑚虫主动排出,咨询了专门从事珊瑚研究的李琰博士,似乎还没有定论。总之是,在面对一些环境变化刺激的时候,珊瑚虫失去了虫黄藻,也就失去了虫黄藻所带来的色彩,漏出了灰白色的碳酸钙骨架本底色,这个现象就是白化。
那么是什么样的环境变化导致了珊瑚的白化呢?目前看来,主要是全球变暖带来的海水温度的升高和海水的酸化,目前推算,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其中90%的热量被海洋吸收,持续下去的话,到本世纪末海洋温度会上升2-6摄氏度,此外,还有26%的二氧化碳被海水吸收,使得海水呈现一种酸化趋势。而珊瑚虫对于生存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这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其附着的习性决定的:鱼类要维持自己所处的环境的温度时,可以通过洄游,或者改变水深来调节,但是珊瑚却不行,绝大多数的珊瑚(并非全部)都是附着在代代先辈共同构建的骨骼上无法移动的,一旦选定了一个栖息地,它就只能听天由命(这也是为什么珊瑚的分布区域非常少、仅仅占全球海洋面积的千分之一的原因——能满足它生活要求而且环境稳定的海域确实太少了),可以想象,面对海水温度和酸碱度的变化,珊瑚虫没有办法躲避。
如果些微的环境变化都可能导致白化,那么像阴雨天气、风暴之类的会不会也会导致白化呢?实际上,这种小范围的白化确实可能发生,但是珊瑚虫对短时间的环境变化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即便发生白化,也可以在环境重新趋于稳定后恢复。但是如果白化时间过长,失去了虫黄藻这个能量供给者的珊瑚虫就很难生存下来,珊瑚虫死亡后,原有的位置可能会由藻类填补,这个珊瑚生态就算是崩盘了。
根据统计,从年到年,发生了至少次局部白化事件,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白化程度不深,珊瑚在随后又得以自然恢复。但年,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了第一次全球性的珊瑚白化,直接造成了15%的珊瑚死亡,此后一直到年,又发生了多次全球性的白化,以及多达3次局部白化,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白化的频率和程度都加剧了。
BBC通过在大堡礁蜥蜴岛设置了一个固定摄影机捕捉到了这一次白化过程
更糟糕的是,珊瑚礁面临的危机还不止白化这一种,比如捕鱼业,有的拖网捕鱼业会直接破坏珊瑚形态,有的围网捕鱼业会减少珊瑚生态里的鱼类数量,导致鱼类太少无法遏制藻类蔓延,继而影响到珊瑚,更不用说还有专门针对珊瑚的开采(比如红珊瑚的捕捞,还有一些水族市场上的需求)。
尽管现在已经发现了一些珊瑚有相对更强的耐受温度升高的能力(比如细柱滨珊瑚Poritescylindrica),但是珊瑚礁所发生的这些剧烈变化还是值得引起我们的警醒,实际上,海洋生态整体上都在走向恶化,包括上一集说到的深海,以及我们更为熟悉的滨海湿地,都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BBC放出的目录,第二季的最后一集可能要专门的讲一下海洋环保的问题,这一块的内容,我也就放到最后和大家一起讨论。
想陪你听风看海
在浩瀚星空下遁入自然
我是“一个男人在流浪”
这是我的漫步集
漫步集
邮箱:laolumanbu
.